[发明专利]一种制动系统、制动方法和无轨电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008581.8 | 申请日: | 2022-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4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化明;高珊;秦佳颖;张海鹏;周立凤;刘帅;张艳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13/66 | 分类号: | B60T13/66;B60T17/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新知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7 | 代理人: | 张露薇;赵晓凤 |
| 地址: | 063035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系统 方法 无轨电车 | ||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制动方法和无轨电车。该制动方法包括: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制动指令确定制动模式;若制动模式为常用制动,第一控制模块获取制动因素信息,根据制动因素信息确定制动意图识别信息;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制动意图识别信息和制动因素信息进行空电复合制动力分配计算,得到电制动力信号、第一气制动力信号和第二气制动力信号,并将第二气制动力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根据电制动力信号和第一气制动力信号控制无轨电车常用制动;第二控制模块根据第二气制动力信号控制无轨电车常用制动。本申请可满足车辆双向驾驶的要求,长编组车辆的制动功能、制动响应时间和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动系统、制动方法和无轨电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车辆技术的快速发展,轨道车辆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为能满足近些年城市规模的扩大,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一种编组和运行更加灵活的、运力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各自优势的新型交通工具——现代无轨电车应运而生,为解决城市出行困难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现代无轨电车设计最高时速为70公里,可以采用人工驾驶也可以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通过车厢间的铰接模块进行连接,铰接模块设计有轮毂电机,运行和车辆转向完全靠轮毂电机的调速控制行进,与虚拟的轨道轨迹保持一致,不依赖传统的钢轨和有轨电车的中间导轨行驶,是一个新型的交通系统。因车厢模块和铰接模块独立,扩编灵活,能根据客流变化调节运力,能有效解决普通公交车载客量小的缺陷,大大提高运力。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因现代无轨电车采用多编组车辆铰接的编组形式,同时可以双向进行驾驶。传统的商用客车制动系统不能满足车辆双向驾驶的要求,同时传统车辆的气制动配置对于长编组车辆会响应时间很长,造成头车和尾车制动速度不同步,造成车辆的甩尾堆叠现象,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传统制动力的分配方法并不能满足现代无轨电车的制动特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制动方法和无轨电车,能够满足车辆双向驾驶的要求,且能够满足长编组车辆的制动功能、制动响应时间和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包括相互通信连接的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设置在头车上,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设置在尾车上;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制动指令确定制动模式;
若所述制动模式为常用制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取制动因素信息,根据所述制动因素信息确定制动意图识别信息;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制动意图识别信息和所述制动因素信息进行空电复合制动力分配计算,得到电制动力信号、第一气制动力信号和第二气制动力信号,并将所述第二气制动力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电制动力信号和所述第一气制动力信号控制无轨电车常用制动;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气制动力信号控制所述无轨电车常用制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方法,应用于制动系统,所述制动系统包括相互通信连接的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设置在头车上,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设置在尾车上;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根据制动指令确定制动模式;
若所述制动模式为常用制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获取制动因素信息,根据所述制动因素信息确定制动意图识别信息;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制动意图识别信息和所述制动因素信息进行空电复合制动力分配计算,得到电制动力信号、第一气制动力信号和第二气制动力信号,并将所述第二气制动力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8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