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80010399.X | 申请日: | 2021-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03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 发明(设计)人: | 丸山直纪;匹田和夫;田畑进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9/46;C22C38/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钢板,其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14~0.60%、Si+Al≤3.00、P≤0.030%、S≤0.0050%、N≤0.015%、B≤0.0050%、C×Mn≤0.80、Mn+Ni+Cu+1.3Cr+4(Mo+W)≥0.80、0.003≤Ti+Zr+Hf+V+Nb+Ta+Sc+Y≤0.20、Sn+As+Sb+Bi≤0.020、Mg:0~0.005%、Ca:0~0.005%、REM:0~0.005%、余量:Fe和杂质,且Ms=546×exp(‑1.362×C)‑11×Si‑30×Mn‑18×Ni‑20×Cu‑12×Cr‑8(Mo+W)≥200,钢板的金相组织以体积%计为马氏体≥85%、残余奥氏体≤15%、余量:贝氏体,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平均块粒径≤3.0μm、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平均轴比:1.0004~1.0100、钢板的屈服应力为1000Mpa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从减轻车身重量和确保碰撞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高强度钢板的应用主要针对汽车用钢板。作为汽车用构件,除了保险杠或车门防撞条等加强构件之外,还可列举出车柱、车身底框或梁这些骨架用构件。对于适用于这些构件的高强度钢板,要求能够确保碰撞时乘车人的安全的耐冲击特性(例如专利文献1~3)。这里,所谓耐冲击特性是指具有高反作用力特性,并且即使在碰撞变形时构件发生较大变形也能够吸收碰撞变形时的能量,而不发生脆性断裂的特性。
作为能量吸收性能优异的钢板,使用具有铁素体和马氏体二相组织的DP钢板(例如专利文献4),或者除了铁素体和贝氏体还具有残余γ的组织的TRIP钢板(相变诱导塑性钢板)(例如专利文献5)。另外,公开了包括以马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具有高屈服应力的钢板和构件(例如专利文献6~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53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11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512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08087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080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174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3-117068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5-17505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钢的贝氏体照片集-1”、日本铁钢协会(1992年)p.4
非专利文献2:“铁钢的组织控制”、牧正志著、内田老鹤圃(2015年)
非专利文献3:Liu Xiao等5人、Lattice-parameter variation with carboncontent of martensite.I.X-ray-diffraction experimentalstudy.Physical.Review.B,第52卷(1995)第9970页~第9978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4或5所述的DP钢板或TRIP钢板中,所得到的屈服应力低,反作用力特性不充分,并且在碰撞变形时从冲裁剪切加工生成的端面产生裂纹,从而有时无法获得规定的能量吸收量。
另外,专利文献6~8所述的具有以马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钢板中,虽然可以获得高屈服应力,但在构件成型后的碰撞变形时,在冲裁端面或板弯曲的部位等应力集中部产生脆性龟裂,有时无法充分吸收碰撞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103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摄像设备和控制方法
- 下一篇:作为KRAS抑制剂的大环类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