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的连接建立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04705.9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8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那森·艾德华·泰尼;吉拉姆·色比尔;王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4 | 分类号: | H04W76/14;H04W8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白华胜 |
地址: | 新加坡新加坡城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设备 中继 连接 建立 | ||
提出了一种在蜂窝通信系统中用于UE到UE中继的连接建立的方法。侧链路接口用于两个远端UE直接与中继UE通信,其中,中继UE转发远端UE之间的通信,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通信。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远端UE发起单个直接通信(DC)请求,该请求触发在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以及在第二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的多个连接的建立,从而使得具有逐跳安全性的在第一和第二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的中继传输可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能够利用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来认证和建立端到端的安全连接。
本申请依据35 U.S.C.§119要求2020年2月3日递交,申请号为PCT/CN2020/074177,标题为“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UE-to-UE relay”的优先权,其主题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所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无线网络通信,并且更具体地涉及5G新无线电(newradio NR)无线通信系统中的UE到UE的侧链路(sidelink)中继。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蜂窝网络中,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包括多个基站,例如与多个被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移动站通信的演进节点B(evolved Node-B,eNodeBs或eNB)。5GNR中的新技术允许蜂窝设备使用一种称为侧链路通信的技术直接相互连接。侧链路是一种新的通信范式,其中蜂窝设备能够在不通过网络中继其数据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侧链路接(sidelink interface)口也可以称为PC5接口。各种应用程序可以依赖于基于侧链接口的通信,例如,车到万物(vehicle-to-everything,V2X)通信、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PS)通信、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文件传递等。
在侧链路UE到网络中继架构中,中继UE直接由诸如eNB(LTE)或gNB(NR)等网络节点服务,并且中继UE通过侧链接口向一个或多个远端UE提供服务。然而,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当两个UE彼此在侧链路接口上没有直接可见性时(例如,由于彼此超出范围,或由于无线电频率传播障碍的干涉)。在这些情况下,第三UE在第一UE和第二UE之间提供中继通信将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三UE可以称为中继UE,而第一和第二UE称为远端UE、端点UE等等。这种布置可以描述为UE到UE中继(与UE到网络中继相对照,其中,中继UE提供远端UE和网络基础设施之间的流量中继)。
对于UE到UE中继,需要允许远端UE最初与中继UE建立通信,然后使用经由中继UE的连接性来建立逻辑连接的进程,其中逻辑连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直接通信。
发明内容
提出了一种在蜂窝通信系统中用于UE到UE中继的连建立接的方法。侧链路接口用于两个远端UE直接与中继UE通信,以及其中,中继UE转发远端UE之间的通信,以允许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通信。所描述的方法适用于层2(L2)和层3(L3)中继架构,其中要中继的流量在协议栈的L2或L3上携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远端UE发起单个直接通信(DirectCommunication,DC)请求,该请求触发在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以及在第二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的多个连接的建立,从而使得具有逐跳安全性(即,安全性分别应用于第一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第一跳”和第二远端UE和中继UE之间的“第二跳”)的在第一和第二远端UE之间的端到端的中继传输可用。第一远端UE和第二远端UE能够利用端到端的中继传输来认证和建立端到端的安全连接。
在下文详细描述中阐述了其他实施例和有益效果。发明内容并不旨在定义本发明。本发明由权利要求书定义。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数字指示相同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未经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47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