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铆钉及圆柱状零件的夹取检测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226264.3 | 申请日: | 2021-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61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胡洪杰;韩林宏;吕春年;刘世吉;洪先钊;任君坪;谢佳宏;王旭丽;庹奎;郑登华;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V3/02 | 分类号: | G01V3/02;B25J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朱晓彤 |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铆钉 圆柱状 零件 检测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铆钉及圆柱状零件的夹取检测机构,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包括安装于移动机构上的夹爪组件,夹爪组件包括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安装块、夹取机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检测组件和夹取机构均与检测组件安装块连接,检测组件安装块与检测组件和/或夹取机构之间绝缘,第一接线端子与夹取机构电连接,第二接线端子与检测组件电连接;夹取机构和检测组件可通过待抓取零件连通。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在夹爪组件集成了零件是否抓取成功的检测功能,抓取的同时进行检测,检测高效稳定,成本低廉,节省工作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铆钉及圆柱状零件的夹取检测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笔电行业的发展,笔电类产品的生产量一直居高不下,而笔电类产品的内部存在多种螺栓,为了确保螺栓连接强度稳定,故大部分笔电类产品均采用冲压成型的金属内置件作为设备的主框架,金属内置件上需铆合多种铆钉用来锁附螺栓,同一金属内置件中,铆钉种类最多可达10种以上,数量最多可达三十余颗。铆钉种类虽然多,但其差异很小,对于装配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人工装配所需的人数较多,且出错概率大。为了确保金属内置件与铆钉铆合后可承受较大的推拉力与扭力,金属内置件与铆钉的轴孔配合公差尺寸较小,对装配精度进一步提高。
现有通常采用磁体抓取或真空吸取的方式抓取工件,虽然可靠性较高,但是使用局限性较大,磁铁抓取方式仅能抓取可导磁材质的工件,真空吸取仅能吸取实心工件,对于中间有孔的工件,则较难实现抓取。
铆钉在自动装配中,检测是否被成功夹取也非常困难,因铆钉尺寸较小,最小的铆钉高度仅为1.5mm,且为区分铆钉种类,铆钉颜色较多,传统光纤附加透镜检测成功率不高;对射式光纤检测成功率较高,但调试复杂,且空间占用较大,成本较高;视觉检测成功率较高,但其成本高昂,对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并且,传统设备中,都是先抓取工件,再移动至检测设备处,检测是否抓取成功。步骤复杂,耗时较多。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抓取工件和检测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抓取工件和检测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铆钉及圆柱状零件的夹取检测机构,包括移动机构和夹爪组件,所述夹爪组件包括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安装块、夹取机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述检测组件和所述夹取机构均与所述检测组件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检测组件安装块与所述检测组件和/或所述夹取机构之间绝缘,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夹取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所述夹取机构用于夹取待抓取零件,并通过待抓取零件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路连通,所述检测组件安装块安装于移动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夹取检测机构适用于任意可导电的待抓取零件。在移动机构的带动下,夹爪组件移动至待抓取零件上方后,向下移动,直至待抓取零件与检测组件抵接。随后夹取机构进行抓取。若抓取成功,因可导电的待抓取零件同时与夹取机构和检测组件接触,因此,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在的电路导通,因而可根据电路的电流或电压等参数得知电路连通,从而得知零件抓取成功。若抓取失败,则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在的电路不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夹爪组件的内部集成了零件是否抓取成功的检测功能,抓取的同时进行检测,检测高效稳定,成本低廉,节省工作时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检测组件包括限位杆、检测组件壳体和弹性件,所述限位杆可上下滑动的设置于所述检测组件壳体内,其下端伸出所述检测组件壳体,并用于在所述夹取机构夹取待抓取零件时与所述待抓取零件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杆的顶面和所述检测组件壳体的顶面抵接,并对所述限位杆施加使其向下移动的弹性力,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检测组件壳体电连接,且所述检测组件壳体和所述限位杆均为导电材质并互相电路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未经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262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便于装配使用的轴流风叶
- 下一篇:一种针卡测试防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