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803336.X | 申请日: | 2021-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360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 发明(设计)人: | 茆汉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1/17 | 分类号: | B60J1/17;B60J5/04;B60R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孙静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包括车门主体、车窗、玻璃升降器,玻璃升降器与车门主体连接,玻璃升降器的牵引绳与车窗连接,车门还包括切割装置,切割装置与车门主体连接,切割装置用于切割牵引绳。切割装置包括切割部件、动力发生组件、击发组件;动力发生组件包括活塞部件和壳体,活塞部件中朝向壳体另一端的一端与壳体围绕形成有主燃室,壳体的另一端的内部形成有引燃室,切割部件连接于活塞部件的另一端,击发组件设置于引燃室背离主燃室的一侧。驱动击发组件撞击引燃室燃烧物,引起主燃室燃烧物产生气体推动活塞部件联动切割部件切断牵引绳。因此,切割装置安装在车门上能使车内人员及时逃生,且该切割装置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
背景技术
我们几乎每年都会看到汽车落水导致车内人员在车内溺亡的新闻,出现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车内人员无法快速地从车内出来。为了解决汽车落水后的逃生安全问题,专家通常的建议是准备逃生锤,万一乘客在车内无法打开车门时,用逃生锤击碎车窗玻璃逃生。实际上由于情势比较紧急,并非所有乘客都有充裕的时间和技巧击碎车窗玻璃顺利逃生,且这种方案操作比较复杂而且容易失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有水压均衡逃生法、提前开车门车窗法、自动引爆车窗玻璃法、车窗玻璃自动下降法。水压均衡法需要等车内水压均衡,车门电子锁处于打开状态,车内有氧气瓶或者车内乘员有足够的潜水经验才可以顺利完成,并且仍有车门打不开的风险;提前开车门车窗法是在事故发生瞬间,需要车内人员在事故发生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在车速不是很快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但在高速行驶或者从高处落水,这种情况下提前打开车门车窗,车内人员可能被甩出车外,发生意外伤害;自动引爆车窗玻璃法和车窗玻璃自动下降法,依赖水位传感器以及电子系统、系统复杂、实施成本较高。由于车辆落水后车内进水情况比较复杂,很难保证这些电子系统不会先进水而影响正常使用。当电子系统受水浸泡损坏时,会导致车窗玻璃无法打开,进而会导致意外发生。
因此,现有技术中解决汽车落水逃生存在操作复杂、无法及时逃生、所利用的逃生装置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落水逃生存在操作复杂、无法及时逃生、所利用的逃生装置的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车门,包括车门主体、车窗、玻璃升降器,玻璃升降器与车门主体连接,玻璃升降器的牵引绳与车窗连接,车门还包括切割装置,切割装置与车门主体连接,切割装置用于切割玻璃升降器的牵引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车门的汽车,绳轮式玻璃升降器主要依靠牵引绳的拉力来维持车窗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在车门上设置切割装置,能够在汽车发生落水事故时可以触发切割装置来切割玻璃升降器的牵引绳,牵引绳切断后,当车辆正放时,在重力作用下,车窗玻璃就会掉落,在车辆倒放时,只需要克服车窗玻璃的重力,就可以使车窗打开。因此,通过在车门上设置切割装置可以帮助车内人员及时逃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车门,切割装置包括切割部件、动力发生组件以及击发组件;动力发生组件包括活塞部件以及壳体,壳体的内部形成内腔,壳体的一端具有与内腔连通的开口,活塞部件与壳体滑动连接,且活塞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内腔内,活塞部件中朝向壳体另一端的一端与壳体围绕形成有主燃室,壳体的另一端的内部形成有引燃室,主燃室与引燃室互相连通;切割部件连接于活塞部件的另一端,以通过活塞部件朝背离壳体另一端的方向运动,联动切割部件朝向牵引绳的方向运动切断牵引绳;击发组件设置于引燃室的背离主燃室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引燃室移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击发组件撞击引燃室发生反应,进而引起主燃室发生反应推动活塞部件联动切割部件朝向牵引绳的方向运动切断牵引绳。该切割装置只需要车内人员驱动击发组件就可以切断牵引绳进而可以逃生,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且该切割装置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电子线路,因此,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033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