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49439.9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38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如忠;徐圣伟;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朱朝明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潜流 重塑 溪流 沟渠 营养盐 滞留 潜力 提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包括呈矩形的无盖床体,床体内部由三层填料填充,其中,下层填料和中层填料间铺有滤布,生态床的四个侧面以及底部均设有不同大小的孔,孔的大小取决于对应位置填料的最小粒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的河底生态床装置,可以有效提升河流潜流带功能,改善河流潜流交换的能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以及协调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已经板结的河床,修复效果更加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溪流水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潜流带是位于溪流或河流河床之下并延伸至河溪边岸带和两侧的水分饱和的沉积物层,它不仅是重要的生态缓冲带,同时也是溪流中水交换、微生物新陈代谢和污染物储存的重要场所。溪流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物质随地表水下降流进入到潜流带,其一部分被沉积物颗粒表面吸附,另一部分通过沉积物表面附着生物膜的新陈代谢作用吸收转化,这对于来自地表水下降流和地下水上升流的营养盐降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溪流沟渠滞留营养盐的重要作用机制。然而,由于人为活动和水流冲刷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小河流潜流带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功能明显衰退,从而影响了下游水体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因此,为了促进潜流交换功能的发挥,提升溪流沟渠对营养盐滞留和去除的能力,缓解下游氮磷负荷严重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营造有利于营养盐去除的物理和生化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可以促进潜流交换功能的发挥,为微生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升溪流沟渠对营养盐滞留的能力,对缓解下游氮磷负荷严重的问题和改善溪流沟渠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包括呈矩形的无盖床体,无盖床体内部由自上而下由三层填料填充,分别为上层填料、中层填料和下层填料,其中,下层填料和中层填料间铺有滤布,无盖床体的四个侧面以及底部均设有不同大小的孔,分别为上层圆孔、中层圆孔、下层圆孔和底部孔。
所述无盖床体的材质为塑料,无盖床体高度为23cm,宽度为40cm,长度为60cm,厚度为2cm,其材质为无机塑料。
优选的,所述上层填料采用碎石,其粒径在2.1~2.5cm之间,填料高度为5cm。
优选的,所述中层填料采用粗砂、钢渣、圆木块混合组成,其混合比为6:1:3,所取粗砂粒径大于2mm,钢渣粒径大于1cm,圆木块最小半径为3cm,填料高度为12cm。
优选的,所述下层填料采用工程陶粒,其粒径在1.1~1.5cm之间,填料高度为3cm。
优选的,所述上层圆孔直径为2cm,圆心距可为3~4cm。
优选的,所述中层圆孔直径为2mm,细分为上下4层,上下圆心距可为2~3cm,左右圆心距可为1~1.5cm。
优选的,所述下层圆孔直径为1cm,圆心距可为3~4cm。
优选的,所述底部孔径为1cm,中心距可为3~4cm。
优选的,所述滤布可为透水性较好的土工布。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潜流带重塑的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提升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494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