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流量测量装置和EGR系统以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989571.4 | 申请日: | 2021-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04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26/47 | 分类号: | F02M26/47;F02M26/45;F02M26/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朱鸿雁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测量 装置 egr 系统 以及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量测量装置和EGR系统以及车辆,流量测量装置包括:连接管;气阻装置,气阻装置设置在连接管内,气阻装置被沿连接管轴向延伸的内压差形成腔贯穿,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截面积大于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截面积;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分别测量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压力以及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压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量测量装置,能实现高温检测,并获得精确的检测结果,进而实现EGR率的精确闭环控制,从而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流量测量装置和EGR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排放法规中,针对于汽油机车型以及柴油机车型的NOX排放始终呈现加严趋势。其中,欧Ⅲ排放标准为EGR率<10%;欧Ⅳ排放标准为EGR率在10%-20%;欧Ⅴ排放标准为EGR率在20%-30%;国Ⅵ或欧Ⅵ排放标准为EGR率>20%,2020年汽油/柴油车型需要满足的现行排放标准是国Ⅵ/欧Ⅵ,根据控制NOX排放等级的发展趋势,未来可能需要EGR率>30%。行业内的一般采用EGR(Exhaust Gas Recycle,废气再循环)技术降低NOX原始排放即发动机燃烧室出口的原排。现有技术中,采用EGR装置降低NOX原始排放时,提出过采用设置空气流量计以监测EGR装置的进气量,进而计算EGR率。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EGR装置工作时内部排气温度较高,甚至能达到500-600摄氏度,因此采用空气流量计的方式,无法准确监测EGR装置的进气量,进而不能得到准确的EGR率,不能实现EGR率的精确闭环控制,当EGR率偏差比较大时,会影响发动机燃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流量测量装置,能实现高温检测,并获得精确的检测结果,进而实现EGR率的精确闭环控制,从而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EGR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流量测量装置,包括:连接管;气阻装置,所述气阻装置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内,所述气阻装置被沿所述连接管轴向延伸的内压差形成腔贯穿,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截面积;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分别测量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压力以及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流量测量装置,将气阻装置设置在连接管内,并在连接管内形成内压差形成腔,且内压差形成腔第一端的截面积大于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截面积,气阻装置对流经管中的气体产生阻碍作用以在内压差形成腔的两端产生气压差。压差传感器设置在连接管上,可直接检测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压力与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压力,进而可获取两端的气压差,检测结果较为精确且能适应高温环境,也为进一步实现EGR率的精确闭环控制提供可靠的硬件保障,从而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压差形成腔包括收缩段、喉部和等径段,所述喉部位于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与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喉部的直径等于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直径,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与所述喉部之间的等径区域形成所述等径段,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与所述喉部之间的锥形区域形成所述收缩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二端的直径D2的取值为:7/12D1≤D2≤9/12D1,D1为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缩段的轴向长度A的取值为:7/12D1≤A≤9/12D1,所述等径段的轴向长度B的取值为:3/12D1≤B≤5/12D1,A+B≤D1,其中,D1为所述内压差形成腔的第一端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9895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升降式低功耗智能消防栓
- 下一篇:一种定位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