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时频电磁法地面监测数据采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596383.5 | 申请日: | 2021-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75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程正璞;胡文广;周乐;魏强;连晟;田蒲源;李凤哲;雷鸣;李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旭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3 | 代理人: | 张静楠 |
| 地址: | 07105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地面 监测 数据 采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时频电磁法地面监测数据采集装置,包括基土层、发射端和测网,所述测网包括多个接收端和测点;所述发射端包括发电车、发电导线、A场源和B场源;所述A场源和B场源均包括第一电极坑、铝板、发射路线、电缆和第一标志牌;所述第一电极坑内设有铝板,所述发射路线内设有四根电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四根电缆在发射路线内,达到减小线阻的作用,同时,配合在A场源和B场源挖取的多个第一电极坑,第一电极坑内埋设铝板,加大供电面积,确保大电流发射,多挖第一电极坑,且深度超过三十厘米,多举措降阻,保证接地电阻小于欧姆,保证地面监测数据采集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面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时频电磁法地面监测数据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时频电磁法是石油勘探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方法,采用类似大偏移距地震勘探的工作方式,在地面布设长导线大功率电流源,利用变频方波电流对目标层激发,在地面进行电场、磁场分量观测,同时获得时间域和频率域测深结果的电磁法。通过时间域和频率域信号的处理,准确构建地电模型,获得勘探目标的电阻率和极化率异常。
在地形起伏不大,干扰小,地质构造简单,水平井深度比较小的情况下,用时频电磁法监测水力压裂过程中会出现正的相对振幅异常以及高的电阻率异常,而且异常的位置和深度与射孔点及水平井的深度完全吻合,说明用时频电磁法监测水力压裂过程是可行的;
然而,目前采用时频电磁法对地面监测数据采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采用时频电磁法对地面监测数据采集时,发射端的电缆穿过地面,然而,电缆穿过地面到达接收端时,中途有大量的阻力干扰,导致电阻增大,地面监测数据采集准确性低,为此,提出一种时频电磁法地面监测数据采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时频电磁法地面监测数据采集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时频电磁法地面监测数据采集装置,包括基土层、发射端和测网,所述测网包括多个接收端和测点;
所述发射端包括发电车、发电导线、A场源和B场源;
所述A场源和B场源均包括第一电极坑、铝板、发射路线、电缆和第一标志牌;
所述第一电极坑内设有铝板,所述发射路线内设有四根电缆;
所述发电车通过发电导线与A场源和B场源电连接;
所述接收端包括采集站、第二电极坑、不极化电极、钠基土层和第二标志牌;
所述第一电极坑和第二电极坑的深度为三十五到四十厘米;
所述第二电极坑的内部填充有钠基土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场源和B场源内均均匀开设有第一电极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路线位于基土层内,所述发射路线的上表面与基土层的上表面距离为三十五到四十厘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点设置于接收端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采集站安装于基土层上,所述第二电极坑开设于基土层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极坑的内部安装有不极化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标志牌安装于第二电极坑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土层表面位于发射路线的一侧等距安装有第一标志牌,相邻的所述第一标志牌之间的距离为五十到一百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未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963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温高压下超大井距跨孔层析成像装置
- 下一篇:冬期施工用混凝土测温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