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功率识别的充电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551259.7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29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贾俊国;于文斌;周凌霄;冯中魁;李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0 | 分类号: | B60L53/60;G01R21/0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顾品荧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功率 识别 充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功率识别的充电桩系统,设置在充电桩壳体内,包括功率输入接口、断路器、电流采样模块、控制单元和功率模块,功率输入接口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各个功率输入接口连接有不同的交流输入线缆,功率输入接口分别通过对应设置的相线线缆连接到断路器的相线输入端上,且功率输入接口还通过零线电缆连接到断路器的零线输入端上,断路器的各个相线输出端短接后接入功率模块的输入端,断路器的零线输出端连接到功率模块的输入端,每个相线线缆上均穿设有用于采集电流的电流互感器,电流采样模块与电流互感器对应设置且与电流互感器耦合,电流采样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通信连接。成本降低、安全可靠,减少了人员误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功率识别的充电桩系统。
背景技术
为满足用户不同充电功率需求,在电动汽车充电桩实际使用场景中,通常会做功率兼容设计,尤其是小功率充电桩。家用小功率充电桩由于插座的载流量限制,输出最大功率为3.5kW。因此,必须进行功率识别,否则超过此功率,则会引起跳闸,甚至烧坏插座,引起火灾。
现有的充电桩功率识别方案包括两种,方案一、硬件开关功率识别方案,如附图1所示,复位状态下,功率1开关工作在常开状态,功率2开关工作在常闭状态。开关量采集电路用于采集开关的工作状态。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功率1开关被按下时(此时功率2开关处于打开状态),充电桩输出功率为功率1;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功率2开关被按下时(此时功率1开关处于打开状态),充电桩输出功率为功率2。但此种方案,充电桩的输出功率取决于功率1开关和功率2开关的按键状态,当误操作开关时,输出功率错误,充电桩无法检测出异常,易造成功率过载,烧坏插座,引起火灾。且功率切换需要人工操作,操作麻烦,使用体验差。方案二、断路器功率识别方案,如附图2所示,功率1及功率2输入接口分别连接不同的交流输入线缆。功率1输入接口连接断路器1接入功率模块交流输入端;功率2输入接口连接断路器2接入功率模块交流输入端。当电动汽车用户选择功率1时,则闭合断路器1,充电桩输出功率1;当电动汽车用户选择功率2时,则闭合断路器2,充电桩输出功率2。但此种方案,双断路器成本高,增加结构安装空间,且功率切换仍需要人工操作,操作麻烦,使用体验差。因此,如何实现一种充电桩系统,便于功率的快速识别,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功率识别的充电桩系统,成本降低、安全可靠、用户体验好,有效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功率识别的充电桩系统,设置在充电桩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输入接口、断路器、电流采样模块、控制单元和功率模块,所述功率输入接口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各个所述功率输入接口连接有不同的交流输入线缆,所述功率输入接口分别通过对应设置的相线线缆连接到断路器的相线输入端上,且所述功率输入接口还通过零线电缆连接到断路器的零线输入端上的,所述断路器的各个相线输出端短接后接入功率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断路器的零线输出端连接到功率模块的输入端,每个所述相线线缆上均穿设有用于采集电流的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采样模块与电流互感器对应设置且与电流互感器耦合,所述电流采样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功率输入接口与电流采样模块、电流互感器一一对应,通过电流互感器采集电流有无,控制单元便可获取当前的输入功率。当电动汽车用户选择功率输入接口时,闭合断路器相应开关后,此时功率输入接口是闭合回路(另外的功率输入接口没有闭合回路),对应的电流采样模块便可采集到输入电流数值,其他电流采样模块采集的电流值为0。控制单元便可通过判断回路电流有无来识别接入功率大小,此后便可根据识别到的功率设置功率模块的输出功率。成本降低、安全可靠、用户体验好,有效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512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减震型车刀
- 下一篇:一种具有物理销毁的安全型固态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