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微粒捕集器捕集量检测及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538685.7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74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峰;张晓腾;王灿;尧命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F01N11/00;F01N3/023;F01N3/021;F01N1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素兰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微粒 捕集器捕集量 检测 净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微粒捕集器捕集量检测及净化装置,包括微粒捕集器本体,微粒捕集器本体的进口端与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固定连接,进气管的底部与抽气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抽气管的另一端与抽风机固定连接。本装置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抽气管、抽风机、反冲管、空压机、超声波发生器、清洗剂箱、水箱、加热装置和污水箱等装置,通过多重净化措施使得微粒捕集器本体内附着的含碳颗粒能完全被去除,同时解决了传统装置单一,容易出现误检的问题。此外排气管扁U型的设计使得尾气速率减缓与滤芯的接触时间更长,净化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尾气排放检测及净化装置,具体为一种汽车微粒捕集器捕集量检测及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尾气中的含碳颗粒处理,一般都是采用微粒捕集器,微粒捕集器内的灰烬物质是指排气微粒中的不可燃物质,其随着再生过程的循环进行累积在过滤体孔道内堵塞微粒捕集器,是限制微粒捕集器使用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微粒捕集器内不断累积的灰烬物质会堵塞过滤体孔道,除此之外,不断累积的灰烬会在过滤体进口孔道壁面和末端形成致密的灰烬层,恶化微粒捕集器和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如增加微粒捕集器压力损失、降低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等,且现有的微粒捕集器捕集量检测装置及净化方法检测装置检测方法单一,容易出现误检,且微粒捕集器内部附着的含碳颗粒难以去除,净化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微粒捕集器捕集量检测及净化装置,检测正确率高、能高效去除微粒捕集器内部附着的含碳颗粒,净化效果明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微粒捕集器捕集量检测及净化装置,包括微粒捕集器本体,微粒捕集器本体的进气口通过进气阀门与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的排气管固定连接,微粒捕集器本体的排气口端底部通过排气阀门与出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靠近微粒捕集器本体的进气管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进气管的底部通过抽气阀门与抽气管的一端相连通,抽气管的另一端与通过支架固定在进气管底部的抽风机的进口固定连接,在抽气管中安装有第一滤芯,在靠近排气阀门一侧的出气管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在所述的出气管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二滤芯、第三滤芯和第四滤芯;
所述的微粒捕集器本体的排气口一侧顶部与反冲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反冲管的另一端依次连接反冲阀门、加热箱以及空压机;在所述的微粒捕集器本体的排气口端内壁上沿环形安装有多个喷嘴以及喷雾头,每一个喷嘴均通过安装有喷嘴阀门的水管与设置在水箱内的增压水泵相连;每一个喷雾头均通过安装有喷雾阀门的清洗剂水管与设置在清洗剂箱内的清洗水泵相连,超声波发生器与微粒捕集器本体的排气口一侧的侧壁之间通过安装有超声波阀门的超声管连通,所述的空压机、超声波发生器、清洗剂箱和水箱均固定在汽车的底部;
在微粒捕集器本体的下方开有一凹槽,凹槽通过设置有污水箱阀门的污水箱水管与污水箱固定连接,污水箱固定于汽车的底部,在靠近微粒捕集器本体一侧的所述的污水箱水管的管内壁上设置有含碳颗粒检测器,在汽车内安装有警报器;
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与ECU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控制线连接,ECU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抽风机的信号输入端、空压机的信号输入端、加热片的信号输入端、超声波发生器的信号输入端、清洗水泵的信号输入端、喷雾阀门的信号输入端、超声波阀门的信号输入端、反冲阀门的信号输入端、喷嘴阀门的信号输入端、增压水泵的信号输入端、抽气阀门的信号输入端、排气阀门的信号输入端、污水箱阀门的信号输入端、进气阀门的信号输入端、警报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控制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38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