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阻尼器以及驱动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338751.6 | 申请日: | 2021-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46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赵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E05F15/697;H02K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刘兴鹏 |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以及 驱动器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阻尼器以及驱动器,所述阻尼器(400)包括:阻尼器壳体(410),其具有沿着轴向方向(XX’)间隔开的近端面(411)和远端面(412)以及将所述近端面(411)与所述远端面(412)相连接的侧表面(413),所述侧表面(413)设有外螺纹,所述阻尼器壳体(410)内设有沿着轴向方向(XX’)相邻的阻尼元件接收腔(414)和支撑板接收腔(415),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在所述近端面(411)上敞开;弹性阻尼元件(420),其被容纳在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414)中;以及硬性支撑板(430),其被容纳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415)中并且接触所述弹性阻尼元件(420)。所述阻尼器被旋拧至所述驱动器的壳体中,以便对其传动轴施加轴向预紧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利用电机产生动力的驱动器以及对其传动轴施加预紧力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在机械传动领域中,利用电机产生动力并将动力传递给其他部件的驱动器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汽车领域中,可以利用驱动器将电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窗,以驱动车窗打开和关闭。驱动器往往包括从电机接收动力的传动轴以及与传动轴耦合从而将动力传递给被驱动部件的输出轴,然而,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将传动轴与输出轴耦合在一起的各个耦合部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轴向间隙,从而导致驱动器在运行时尤其是在切换运行方向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且不利于驱动器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利用弹性元件对传动轴施加轴向预紧力以便消除该轴向间隙。然而,在现有的驱动器中,往往直接将弹性元件固定在驱动器的壳体中,这就导致需要非常精确地定位弹性元件以及传动轴才能使弹性元件施加合适的轴向预紧力,而且传动轴的位置无法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并且在弹性元件脆化、老化之后无法快速方便地将其更换,由于这些原因,现有的驱动器具有非常高的制造、装配以及维护成本。
因此,在本领域中,亟需一种能够灵活地调整对传动轴施加的预紧力甚至能够改变传动轴的轴向位置并且能够降低驱动器的制造、装配以及维护成本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阻尼器,其包括:
阻尼器壳体,其具有沿着轴向方向间隔开的近端面和远端面以及将所述近端面与所述远端面相连接的侧表面,所述侧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阻尼器壳体内设有沿着轴向方向相邻的阻尼元件接收腔和支撑板接收腔,所述支撑板接收腔在所述近端面上敞开;
弹性阻尼元件,其被容纳在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中;以及
硬性支撑板,其被容纳在所述支撑板接收腔中并且接触所述弹性阻尼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尼器壳体内形成有将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的侧壁连接至所述支撑板接收腔的侧壁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硬性支撑板彼此面对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肩部限定了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的沿轴向方向测得的深度,所述深度小于所述弹性阻尼元件的沿轴向方向测得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的侧壁具有局部地改变其径向尺寸的多个尺寸变化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尺寸变化部分凹入所述阻尼器壳体中,从而形成用于接收所述弹性阻尼元件因受到轴向挤压而径向膨胀的部分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尺寸变化部分突出至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中,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接收所述弹性阻尼元件因受到轴向挤压而径向膨胀的部分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硬性支撑板的侧壁上设有阻转部分,所述支撑板接收腔的侧壁上设有匹配部分,所述阻转部分和所述匹配部分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键槽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阻尼元件与所述阻尼元件接收腔过渡配合,并且所述硬性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板接收腔间隙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未经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387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