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多孔材料的等离子体尾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47148.X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98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苏巧玲;王军锋;张伟;吴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3/01 | 分类号: | F01N3/01;F01N3/021;F01N3/02;F01N3/08;F01N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孔 材料 等离子体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孔材料的等离子体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反应装置主体、过滤器、调频变压器、多孔陶瓷板、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气体混合缓冲室;反应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气体混合缓冲室,气体混合缓冲室与尾气通道和空气通道连接;过滤器位于尾气通道前端;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设置在反应装置主体的底部、且位于气体混合缓冲室上方;调频变压器与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连接;多孔陶瓷板设置在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上方;反应装置主体位于多孔陶瓷板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排液管道、注液管道和排气管道;接地电极安装在反应装置主体内、置于正对陶瓷板多孔部分上方。本发明有效解决了汽车尾气中气体污染物处理效率低、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孔材料的等离子体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现如今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PM2.5等污染物对人身体的危害以及环境的污染日益严峻,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对于汽车尾气的处理,理论上有多种方式,其中清洁燃油的使用以及对汽车燃油机结构的改良等方法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法而言,能够从根本上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清洁燃油的发展和利用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然而目前对清洁燃油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且已有研究中的清洁燃料性质尚不稳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发展更高燃烧品质的清洁燃油仍然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同时,对于燃油发动机结构的改良则需要长时间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难以立即投入生产使用,因此在短期之内无法实现。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结构简便,过程简单,且净化效果显著。相比于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污染,尾气净化装置能够在短期之内实现对汽车尾气处理结构的优化,以减轻尾气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由于针对对象不同,主要分为对颗粒污染物以及气体污染物两个方面的处理。对颗粒污染物的处理,现在广泛使用的主要包括过滤催化氧化和吸附-燃烧两种方法;对气体污染物,现在广泛使用三元催化器对其进行处理。但由于催化剂价格昂贵,同时燃烧处理尾气容易因为燃烧不充分而导致二次污染,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弥补各尾气处理方法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尾气处理方式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多孔材料的等离子体尾气处理装置,利用等离子体中自由基的氧化还原等活性,有效地对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气体污染物成分进行处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气体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后排入大气环境中,从而减轻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优化尾气处理结构,有效解决了汽车尾气中气体污染物处理效率低、不充分的问题,降低处理成本,扩大应用范围,有利于整车轻量化的实现,降低碳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多孔材料的等离子体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反应装置主体、过滤器、调频变压器、多孔陶瓷板、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气体混合缓冲室;所述反应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气体混合缓冲室,气体混合缓冲室与尾气通道和空气通道连接;所述过滤器位于尾气通道前端;所述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设置在反应装置主体的底部、且位于气体混合缓冲室上方;所述调频变压器与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连接;所述多孔陶瓷板设置在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上方;反应装置主体位于多孔陶瓷板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排液管道、注液管道和排气管道;所述接地电极安装在反应装置主体内、置于正对陶瓷板多孔部分上方,接地电极在空间上处于注液管道和排气管道之间,且靠近液面的位置。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循环水冷却装置;所述循环水冷却装置安装在反应装置主体的外表面;所述循环水冷却装置设有冷凝水入口和冷凝水出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循环水冷却装置与车载循环冷却水装置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阵列式针状高压电极包括多个阵列式排布的针状高压电极,每个针状高压电极的顶部分别穿过多孔陶瓷板上对应的孔。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地电极为板状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471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炉均匀布料系统
- 下一篇:一种展示用模拟实景化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