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光气法异氰酸酯羰化中间体的连续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81972.1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11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会泉;郑征;王利国;陈家强;徐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8/24 | 分类号: | B01J8/24;C07C271/20;C07C269/04;C07C26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气 氰酸 酯羰化 中间体 连续生产 装置 | ||
1.一种非光气法异氰酸酯羰化中间体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包括立式的壳体,所述的壳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为流化区、反应区和溢流区;所述的流化区底部设置有倒锥形结构的分布板,绕所述分布板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气环管,所述分布板下方设置有喷射装置,所述的喷射装置外接喷吹管路;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的反应区所在壳体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催化剂框,催化剂填入所述的催化剂框内;所述的溢流区所在壳体外接溢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区所在壳体为倒锥形结构,所述分布板大端面的外缘与流化区所在壳体的内壁固定,所述分布板与流化区所在壳体之间形成倒锥形的环面空腔,所述的布气环管设置于所述的环面空腔内;
所述分布板的小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孔径为3~10mm;
所述开口与壳体底部的垂直距离≥5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面空腔内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布气环管,由上至下依次记为第一布气环管和第二布气环管,所述的第一布气环管、第二布气环管和分布板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布气环管的内侧环面与分布板外壁的水平距离为3~5cm;
所述第二布气环管的内侧环面与分布板外壁的水平距离为1~2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布板上遍布通孔,所述的分布板由上至下分为粗孔段和细孔段,所述的第一布气环管位于粗孔段外周,所述的第二布气环管位于细孔段外周;
沿分布板的大端面向小端面方向,所述分布板高度的4/5为粗孔段,其余部分为细孔段;
所述粗孔段上的通孔孔径大于细孔段上的通孔孔径;
所述粗孔段上的通孔分布密度小于细孔段上的通孔分布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孔段上的通孔孔径为3~5mm,所述细孔段上的通孔孔径为0.5~3mm;
所述细孔段上的通孔分布密度为粗孔段上的通孔分布密度的2~4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底部开设下料口,所述下料口的外缘竖直延伸形成导流筒,所述的喷吹管路穿过导流筒伸入壳体,所述导流筒的高度为5~20cm;
所述下料口的外周与下料管的管口对接,所述导流筒位于下料管内部并与下料管同轴设置,所述导流筒的直径为下料管直径的3/5~4/5倍;
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口高于下料口1~3cm,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口直径为1~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以及固定于搅拌轴上的两个搅拌桨,由上至下依次记为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所述搅拌轴伸出壳体的一端与电机输出轴连接;
所述的第一搅拌桨位于反应区的中部,所述的第二搅拌桨位于流化区内;所述第一搅拌桨在壳体内的高度为所述壳体总高度的1/3~1/2倍,所述的第二搅拌桨与壳体底部的垂直距离≤10cm;
所述的第一搅拌桨为斜叶桨,所述的第二搅拌桨为V形锚式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框的总容积为壳体内部有效容积的2~5%;
所述催化剂框的宽度为壳体直径的1/8~1/12倍;
所述催化剂框的长度为壳体高度的2/5~3/5;
沿反应区的内壁周向等距设置有至少三个催化剂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8197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形态物质的分析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精度气液计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