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体灭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60128.0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35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骄;刘振民;李楠;雍靖怡;赵烜影;吴竹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46 | 分类号: | A23L2/46;A23L2/42;A23C3/033;A23C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严晨;许亦琳 |
地址: | 2011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灭菌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流体灭菌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灭菌系统,按其管道的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顺序流体连通的加热装置、保温管道和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流体灭菌系统,能够实现物料在加热过程中均匀的贴附高温壁面,从而避免了传统高温灭菌工艺中的温度分层现象,由于系统内设置了流量调节装置等装置,使得装置的运用范围更大,能够有效提高物料加热灭菌过程中的换热效率和生产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流体灭菌系统。
背景技术
在食品的各种加工流程中,灭菌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灭菌装置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生产后食品的卫生等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料灭菌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现有的要求是既不能大量破坏饮料中的维生素、蛋白质、益生菌等营养元素含量,又要保证灭菌的彻底性,使得饮料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菌落总数在一定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饮料的物理灭菌技术主要有加热灭菌、加压灭菌、微波和紫外线灭菌等,而加热灭菌技术由于设备构造简单、便于维护、成本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常规的加热灭菌方式又分为巴氏杀菌、高温短时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不同种类的饮料有适合各自不同的加热灭菌方式。
在各种加热灭菌过程中,现有技术往往是通过将物料流经的管道或者储存物料的灭菌桶外壁简单、直接地进行加热,使得物料的温度到达灭菌所需并维持相应时间后,进行冷却和包装,这种技术的弊端在于由于传热的先后往往导致管内或桶内物料在灭菌过程中形成明显的温度分层,从而导致靠近加热壁面的部分物料温度急剧上升而迅速达到灭菌需要,而中心区域物料的温度却提高缓慢;由于温度分层现象的出现,灭菌过度或不彻底的现象频繁发生,破坏了物料的营养价值或引发各类食品安全的问题。
对于传统灭菌方式的弊端,专利201110351574.X提供的设备因实现了装置的转动,从而提高了强化换热效率,因此能使解决上述温度分层的问题,但该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设备由于需提供电力而转动庞大的灭菌桶,因此节能效果有限,此外在转动过程中因摩擦作用,很容易出现因密封不严密而产生的物料泄漏,再者,该装置还有自控程度不高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毛细管加热的流体灭菌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流体灭菌系统,按其管道的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包括顺序流体连通的加热装置、保温管道和冷却装置;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外管道、第一中间管道和第一内管道,所述第一中间管道位于第一外管道内并于两者之间形成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内管道位于第一中间管道内并于两者之间形成第一中间流体流道,所述第一内管道包括与管道其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内部流体流道,所述第一内管道的外壁螺旋状分布有第一外毛细管,所述第一内部流体流道中分布有延伸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的第一内毛细管,所述第一中间流体流道和第一内部流体流道分别与保温管道流体连通;
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二外管道、第二中间管道和第二内管道,所述第二中间管道位于第二外管道内并于两者之间形成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内管道位于第二中间管道内并于两者之间形成第二中间流体流道,所述第二内管道包括与管道其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二内部流体流道,所述第二内管道的外壁螺旋状分布有第二外毛细管,所述第二内部流体流道中分布有延伸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的第二内毛细管,所述第二中间流体流道和第二内部流体流道分别与保温管道流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间流体流道中还设有第一导流装置,所述第一导流装置靠近于第一中间流体流道上游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毛细管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一导热肋片,所述第一导热肋片沿着第一内毛细管的延伸方向螺旋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601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