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功率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67188.8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74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吴美飞;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16 | 分类号: | H01L25/16;H01L23/495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创同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9 | 代理人: | 蔡纯;张靖琳 |
地址: | 31001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功率 模块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功率模块。智能功率模块包括引线框架;设置在引线框架上的若干个第一基岛和若干个第二基岛;若干个栅极驱动芯片,栅极驱动芯片设置在第一基岛表面;若干个辅助模块,辅助模块设置在第二基岛表面,通过辅助模块将至少两个栅极驱动芯片的部分功能相同且需要相连的管脚电连接。本申请通过在栅极驱动芯片中增设功能相同的管脚数,并结合辅助模块,在栅极驱动芯片的功能相同的管脚之间需要电连接的情况下,不需在智能功率模块的外部通过PCB走线相连,简化了在应用时智能功率模块的外围布线,降低了打线复杂度、进而提升了智能功率模块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背景技术
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是一种新型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具有高电流密度、低饱和电压和耐高压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在空调、洗衣机、风扇等各种领域。
目前,例如用于驱动电机的智能功率模块中至少有3个VCC管脚(电源端)和3个SD管脚(关断控制信号输入端),相同管脚之间需要通过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走线相连,会导致与其他走线相冲突。尤其在智能功率模块为单面板的情况下,上述相同管脚之间无法通过PCB走线直接连续,需采用跳线进行连接。然而增加跳线既增加了工艺复杂度,又增加了成本,并且增加了生产失效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智能功率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功率模块,包括:
引线框架;
设置在所述引线框架上的若干个第一基岛和若干个第二基岛;
若干个栅极驱动芯片,所述栅极驱动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岛表面;
若干个辅助模块,所述辅助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岛表面,通过所述辅助模块将至少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部分功能相同且需要相连的管脚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岛和所述第二基岛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辅助模块将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部分功能相同且需要相连的管脚电连接。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电源端经由所述辅助模块连接。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关断控制信号输入端经由所述辅助模块连接。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关断控制信号输入端经由所述辅助模块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电源端经由所述辅助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模块包括第一芯片以及设置在第一芯片正面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的两端分别设置电连接端,以分别连接功能相同的管脚。
可选地,所述辅助模块包括第一芯片以及设置在第一芯片正面的两条彼此绝缘的连接线,每条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设置电连接端,以分别连接功能相同的管脚。
可选地,所述辅助模块中包括集成在一起的二极管和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为所述二极管的阳极,用于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的电源端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模块中包括二极管、第三连接条和第四连接条,所述第三连接条集成在所述二极管表面,为所述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连接条分别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中的电源端,所述第四连接条分别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栅极驱动芯片中的关断控制信号输入端。
可选地,所述第四连接条位于所述二极管外围,与所述二极管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四连接条集成在所述二极管表面,所述第四连接条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条外围,与所述二极管和所述第三连接条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671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