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763364.0 | 申请日: | 2021-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81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 发明(设计)人: | 冯鹏;孟鑫淼;周培钊;翟佳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2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欧阳高凤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材料 拉挤型材 薄板 隧道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包括薄板、端部锚杆和周向锚杆;薄板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薄板通过胶粘层在隧道内衬周向上铺贴固定在隧道内衬的表面上;端部锚杆和周向锚杆将薄板锚固在隧道内衬的表面上,其中,端部锚杆在隧道内衬周向上分布在薄板两端处,周向锚杆在隧道内衬周向上分布在薄板两端处的端部锚杆之间。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幅提高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成本低,施工速度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隧道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穿越地层的地质构造通常复杂,稳定性差异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隧道,会产生衬砌劣化和开裂等问题,进而产生渗水等次生问题,对隧道运营安全造成安全隐患,因此,一定使用年限的隧道大多需要维修加固,以恢复隧道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及使用功能,满足正常运营要求,同时确保隧道装饰美观。
现有加固工艺包括表面裂缝处理和衬砌结构加固,表面裂缝处理一般采用高强度密封砂浆或者环氧树脂等涂料,衬砌结构加固钢板加固、碳纤维布粘贴加固、喷射纤维混凝土等工艺。上述工艺施工过程复杂,且钢板加固耐久性无法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成本低,施工效率高,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能够大幅度地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包括:
薄板,所述薄板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所述薄板通过胶粘层在隧道内衬周向上铺贴固定在所述隧道内衬的表面上;
端部锚杆和周向锚杆,所述端部锚杆和所述周向锚杆将所述薄板锚固在所述隧道内衬的表面上,其中,所述端部锚杆在所述隧道内衬周向上分布在所述薄板两端处,所述周向锚杆在所述隧道内衬周向上分布在所述薄板两端处的所述端部锚杆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充分利用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轻质高强、耐久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提高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成本低,施工速度快。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端部拉索,所述端部拉索的两端分别对应地固定在所述薄板的两端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端部拉索的两端分别有间距地位于相应的所述端部锚杆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间距不少于2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隧道内衬上预钻有锚杆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薄板为树脂薄板,所述胶粘层的材料与所述薄板组成材料中的树脂材料为相同类别的树脂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薄板为玻璃纤维树脂薄板、碳纤维树脂薄板、玄武岩纤维树脂薄板或芳纶纤维树脂薄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薄板为矩形板,所述薄板的厚度为4-6mm,所述薄板的宽度为0.5-1.5mm,所述薄板的长度依据隧道加固长度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拉挤型材薄板的隧道加固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633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橡胶轮胎裁边机
- 下一篇: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