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和含该热泵系统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16122.9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01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宋孝忠;李贵宾;凌学锋;陈冲;吴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2 | 分类号: | F25B30/02;F25B41/20;F25B41/31;B60H1/00;B60H1/04;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林凡燕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和含该热泵系统的车辆,设计车辆空调设备领域,该热泵系统可以改善现有车辆热泵系统采用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该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介质回路。制冷剂回路上依次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换热介质回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其中,第一管路上安装有散热器和第一抽吸装置,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冷凝器的第一换热介质接口和第二换热介质接口相连;第二管路上安装有暖风芯体和第二抽吸装置,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冷凝器两侧的第一管路上。该热泵系统,结构简单,无需采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热传递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和含该热泵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使用环境,空调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技术应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空调系统中,使由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成液态,换热介质在冷凝器与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后,液态制冷剂又通过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后蒸发气态制冷剂从新进入到压缩机中,依此循环工作。在车辆领域,蒸发热泵汽车空调系统已在多数企业普及,但其多采用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导致管路连接复杂,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使用环境受限,复杂的系统和高昂的成本都成为限制热泵空调系统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款低成本、高效、安全、可靠的热泵空调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和含该热泵系统的车辆,以改善现有车辆热泵系统采用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一种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该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和换热介质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上依次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换热介质回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其中,所述第一管路上安装有散热器和第一抽吸装置,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换热介质接口和第二换热介质接口相连;所述第二管路上安装有暖风芯体和第二抽吸装置,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冷凝器两侧的所述第一管路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电池冷却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制冷剂进口和制冷剂出口分别与所述制冷剂回路相连通,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制冷剂进口一侧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电池冷却器的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分别与所述换热介质回路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为膨胀阀。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电池冷却器的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分别连通在所述冷凝器两侧的所述第一管路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所述电池冷却器的换热介质进口或换热介质出口通过所述三通阀与所述第一管路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外接换热介质进口和外接换热介质出口;所述外接换热介质进口和外接换热介质出口分别连接在所述电池冷却器两侧的换热介质管路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制冷剂进口连通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连通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所述第二管路通过所述三通阀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吹风口或吸风口朝向所述散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三通阀为电磁三通阀。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空调系统中安装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161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冲压模具限位垫块
- 下一篇:切粒机滚刀端面精磨加工用数控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