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并混联的三动力组合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54364.5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03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朱剑锋;韦宇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K7/16 | 分类号: | F02K7/16;F02K7/18;F02K1/78;F02K1/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张素斌 |
地址: | 361005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组合 发动机 | ||
一种串并混联的三动力组合发动机,包括依次设置发动机进气道、引流通道分流板、涡轮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亚燃燃烧室、共用尾喷管;涡轮发动机设于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内,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外并列设有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发动机进气道设有两个出口,分别接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的进口和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的进口;引流通道分流板设于涡轮发动机的前后;火箭发动机设于涡轮发动机及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的后方,冲压发动机亚燃燃烧室设于火箭发动机后方,共用尾喷管通过面积可调喷管喉道设于冲压发动机亚燃燃烧室后方。在保持宽速域飞行和高推力优点的同时,提高推进系统的总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合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串并混联的三动力组合发动机。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被认为是继螺旋桨和喷气推进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最重要的技术就是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因为推进系统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飞行器的设计方案能否成功。然而,在不同的飞行马赫数范围,各种吸气式推进器具有不同的经济性,因此,要满足吸气式飞行器全工作范围内的动力需求,组合动力系统是一种较理想且非常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方案。目前,常见的可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选择的组合动力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涡轮基组合循环动力装置(TBCC)和火箭基组合循环动力装置(RBCC)。其中,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是由涡轮发动机与其他类型发动机组合而成的动力装置,具有比冲高、飞行速域广、可常规起降、可重复使用、低速性能好等优点,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实现自主加速、带动力水平着陆及重复使用的关键动力系统之一。
涡轮基组合循环可实现变循环工作过程,使飞行器在不同的飞行条件(亚声速、超声速、高超声速)下都能得到良好的推进性能。在飞行器低速飞行时,气流进入涡轮发动机,此时组合发动机以涡轮发动机方式工作;在飞行器高速飞行时,气流进入冲压发动机,此时组合发动机以冲压发动机方式工作。
涡轮基组合动力的优点在于推进效率高,但现阶段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目前涡轮发动机的最佳工作速域范围是Ma0~2;亚燃冲压发动机的有利工作速域范围Ma3~5,两者之间存在工作速域差异,表现为“推力鸿沟”现象。其次,涡轮和冲压发动机作为吸气式动力,两个动力之间的相互组合势必将带来尺寸重量的增加,在高速飞行过程中由于尺寸增加带来的迎风面积增加,单位迎面推力下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飞行器阻力增加组合动力的,将加剧飞行器/组合动力的推阻不平衡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涡轮基组合动力的“推力鸿沟”及低单位迎面推力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将涡轮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亚燃冲压发动机串并混联的三动力组合发动机,在保持宽速域飞行和高推力优点的同时,提高推进系统的总体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串并混联的三动力组合发动机,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气堵锥、发动机进气道、引流通道分流板、涡轮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亚燃燃烧室、共用尾喷管;
所述涡轮发动机设于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内,所述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外并列设有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所述进气堵锥设于发动机进气道的前端进口,发动机进气道设有两个出口,分别接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的进口和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的进口;所述引流通道分流板设于涡轮发动机的前后;所述火箭发动机设于涡轮发动机及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的后方,所述冲压发动机亚燃燃烧室设于火箭发动机后方,所述共用尾喷管通过面积可调喷管喉道设于冲压发动机亚燃燃烧室后方。
所述引流通道分流板包括进口引流通道分流板和出口引流通道分流板,所述进口引流通道分流板设于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的进口和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的进口之间,所述出口引流通道分流板设于设于涡轮发动机进气通道的出口和引射火箭-亚燃冲压外环组合通道的出口之间。
所述火箭发动机设有多组,其沿涡轮发动机出口端面周向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43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张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实现多角度安装的液压阀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