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制冷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51721.2 | 申请日: | 2021-0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2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房斌;张信荣;章学来;郑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D11/00 | 分类号: | F25D11/00;F25D17/02;F25D17/06;F25D19/04;F25D29/00;F25B9/00;F25B41/20;F25B41/30;F25B4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0 | 代理人: | 贾晓玲 |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制冷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混合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冷冻腔室(16)、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接触式速冻系统和二氧化碳速冻循环系统;其中,冷冻腔室(16)内设有托盘,托盘下方为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所述的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由接触式速冻系统的蒸发器和二氧化碳速冻循环系统的冷凝器复叠而来并作为托盘支架,该支架供托盘放置;本发明通过对不同温区的带冷冻对象进行冷冻,改变了带冷冻对象在降温区和结晶温度区的降温速率,使带冷冻对象的品质得到了更好的保存;本发明将接触式速冻系统和二氧化碳喷淋式速冻系统进行复叠,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冷凝压力,降低了冷凝设备耐高压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混合制冷系统,涉及速冻保鲜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式式速冻和循环式喷淋的混合式速冻系统。
背景技术
液态二氧化碳喷淋速冻技术利用了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潜热高,干冰升华温度低(-78.5 ℃),化学性质稳定,冻结干耗小的特点,可以促使冷冻对象短时间内迅速降温、冻结。但目前多数没有co2气体回收的装置,主要是是将喷淋出的低温气体一般都排出到环境中,这导致冷源利用率低,排放大量co2对大气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另外排放co2气体导致冷冻系统运行成本过高;在含有回收co2气体回收的装置中又会存在co2气体会和空气混合问题,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氮气会阻碍机组的运行,以co2为制冷剂的制冷机组还存在冷凝压力过高等问题。
而目前国内外冷冻方式多采用空气鼓风的冷冻方法,通过空气鼓风制冷实现冷冻温度,该方法运行成本经济,技术成熟,但冷冻温度一般为-35℃~-45℃,最低温度也不过-60 ℃,冷冻时间一般为1~4h,冷冻时间长,冷冻对象容易产生大块冰晶导致冷冻品质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速冻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冷冻品质较差、运行成本高的缺陷。
一种混合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冷冻腔室16、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接触式速冻系统和二氧化碳速冻循环系统;
其中,冷冻腔室16内设有托盘,托盘下方为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所述的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由接触式速冻系统的蒸发器和二氧化碳速冻循环系统的冷凝器复叠而来并作为托盘支架,该支架供托盘放置,在冷冻腔室16内放置多层托盘支架,每层托盘支架上面放置托盘,托盘正上方为托盘正上方为若干个相连的液体二氧化碳喷嘴24,每一层二氧化碳喷嘴相互并联接入控制阀件,乏气回收装置5位于冷冻腔室的下方,乏气经乏气回收装置5经三路冷凝器3进入管内和高压储液桶8排气混合,之后进入气液分离器9再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11;
接触式速冻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第一油分离器2、三路冷凝器3、回热器22、节流阀20、覆叠式换热器21的蒸发管路、和气液分离器23;其中,第一压缩机1出气口经管路与第一油分离器2相连;第一油分离器2出口由管路连至三路冷凝器第一管路制冷剂进口70;三路冷凝器第一管路制冷剂出口71连接至回热器22高温管路进口;回热器22高温管路出口连接至节流阀20的进口;节流阀20的出口连接至冷冻腔室1内的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的蒸发管路进口;接触式复叠换热器21的蒸发管路出口连接至回热器22的低温管路进口;回热器22的低温管路出口连接至气液分离器23;气液分离器23的出口连接至第一压缩机1的吸气口;
二氧化碳速冻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10、第二油分离器11、冷凝器12、多个控制阀、覆叠式换热器21的冷凝管路、二氧化碳气液分离器9、高压储液桶8、二氧化碳补气桶26和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包括:加压泵14、二氧化碳喷淋管架25、液体二氧化碳喷阀24、乏气回收装置5、三路冷凝器3的第二管路;
其中喷淋管架与接触式复叠换热器分层组合,喷淋管架可做食品托盘支架,每层的装置由上到下依次是喷阀、食品托盘、接触式复叠换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17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吻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床防护罩及机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