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用自然冷却驱动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81287.5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22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陈登峰;陈雷;秦基伟;应红亮;闫兵;段磊;张安冉;温小伟;胡凯俊;孙臣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B60R1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源源 |
地址: | 2018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自然 冷却 驱动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自然冷却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电机和逆变器,电机包括壳体组件和后端盖,后端盖和壳体组件一体成型,逆变器包括风冷板和逆变功率模块,风冷板和后端盖合拢装配后形成逆变器的安装腔,在安装腔内设有隔热板,将腔体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电机的三相输入接口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逆变功率模块安装在第二腔体内并且贴合风冷板的内侧壁,风冷板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筋板,后端盖的外围设有第二散热筋板,壳体组件的外圈分布有第三散热筋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使得系统的结构尺寸紧凑,整体积大幅度缩小,便于自动化装配,而且电机和逆变器均采用自然空气冷却的散热方式,有助于成本最优化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自然冷却驱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机控制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电机控制器一般采用水冷或者油冷的方式对电机和逆变器进行散热,虽然水冷或者油冷的散热方式冷却效果较好,但是液冷和油冷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且体积庞大,不适用于电气控制器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然冷却电动汽车用驱动控制系统,实现控制系统的自然冷却,有效简化结构、减小控制系统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动汽车用自然冷却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电机和逆变器,所述电机包括壳体组件和后端盖,后端盖和壳体组件一体成型,所述逆变器包括风冷板和逆变功率模块,所述风冷板和后端盖合拢装配后形成逆变器的安装腔,在安装腔内设有隔热板,将腔体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电机的三相输入接口设置在第一腔体内,所述逆变功率模块安装在第二腔体内并且贴合风冷板的内侧壁,所述风冷板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筋板,所述后端盖的外围设有第二散热筋板,所述壳体组件的外圈分布有第三散热筋板。
进一步地,所述逆变功率模块包括功率板、电容控制板和导流板,所述功率板贴合风冷板设置,所述电容控制板设置并固定在功率板正上方,并且和功率板电气连接,所述导流板设置在电容控制板上方,并且分别与电容控制板的输入端和功率板的输出端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流板是一个集成直流输入铜排和交流输出铜排的集成包塑组件,包括直流输入端、直流输出端、交流输入端和交流输出端,所述直流输入端穿过隔热板和整车电池端的高压线束连接;所述直流输出端与电容控制板上的两相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端与功率板的三相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出端穿过隔热板与电机的三相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板上分布有交流出口和直流出口,所述导流板的直流输出端穿过直流出口,所述导流板的交流输出端穿过交流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风冷板的外壁上设有一个长方形凸台,所述第一散热筋板竖直排连在长方形凸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隔热板为两侧面涂有隔热涂层的金属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流板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覆盖有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风冷板的内侧壁上设有一个长方形沉槽,所述逆变功率模块安装在长方形沉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长方形沉槽的槽底分布有平行排列的螺纹孔,所述逆变功率模块通过螺栓固定在长方形沉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筋板,第二散热筋板和第三散热筋板的宽度均为2~4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812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