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36639.0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89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冰峰;李沛然;谭成友;梁天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车辆 撞击 摩擦 限位 缓冲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包括缓冲块和限位块,背门位于车身的后端且通过铰链铰接,缓冲块和限位块在车身或者背门上能进行换装,限位块的截面呈半圆形,缓冲块的截面呈矩形,缓冲块上设置有凹槽,在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呈一定夹角的斜齿,且斜齿和缓冲块一体成型,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限位块被压入到缓冲块内,且与缓冲块上的斜齿始终处于直接接触状态。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本实用新型中限位块被压入缓冲块内与斜齿接触,能避免由于限位块与缓冲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背门与其周围接触的零部件间产生的摩擦或者撞击异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背门一般都需要设置缓冲限位装置,用于防止车辆在关闭背门以及行驶过程中产生震动和摇摆引起背门与车辆后尾、侧围、后保和后尾灯的磕碰,出现异响、掉漆甚至损坏的现象。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在背门上设置有限位块2,与限位块2位置相对应的车身上设置有缓冲块1,且限位块2和缓冲块1能在车身或者背门之间进行换装,限位块1的截面呈半圆形,缓冲块2的截面呈矩形,且缓冲块2采用橡胶,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受到振动时,限位块2与缓冲块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背门与其周围接触的零部件之间产生摩擦或者撞击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拟提供一种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在缓冲块上设置有凹槽,使限位块被压入凹槽内,能避免由于限位块与缓冲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背门与其周围接触的零部件间产生的摩擦或者撞击异响。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包括缓冲块和限位块,所述背门位于车身的后端,且背门与车身通过铰链铰接,当缓冲块固定设置在背门上时,限位块设置在车身上,当缓冲块固定设置在车身上时,限位块设置在背门上,且缓冲块与限位块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限位块的截面呈半圆形,缓冲块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缓冲块上设置有凹槽,在凹槽内设置有与凹槽底面呈一定夹角的斜齿,且斜齿和缓冲块一体成型,缓冲块的材料采用热塑性弹性体,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限位块被压入到缓冲块内,且与缓冲块上的斜齿始终处于直接接触状态。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斜齿与凹槽底面的夹角在30°-60°之间。当斜齿与凹槽底面的夹角小于30°时,其恢复力小,当背门晃动时不能很好消除背门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当斜齿与凹槽底面的夹角大于60°时,限位块不便于将斜齿压下去,使限位块不被压入凹槽内或者压入后被推出。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缓冲块设置在车身上,限位块设置在背门上,斜齿朝向下设置。通常缓冲块设置在车身侧围上,限位块设置在背门内侧,当斜齿朝下设置便于在背门关闭时,限位块能顺利压入缓冲块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缓冲块采用硬度不超过65HA的热塑性弹性体,其中“HA”是指用邵氏A硬度计测试得到的硬度。缓冲块的硬度不高,便于变形和恢复,同时也有利于限位块被压入缓冲块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块安装的沉孔,使限位块安装之后,安装螺栓不突出限位块。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凹槽呈矩形,且凹槽的长度介于限位块的一半长度和整长之间。使限位块超过一半的部分被压入凹槽内,防止限位块被压入的部分不够,使凹槽对限位块的约束不够,无法防止限位块与缓冲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含上述中的防止车辆背门撞击或摩擦异响的限位缓冲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将传统的缓冲块与限位块之间的平面接触改为限位块被压入缓冲块内与斜齿接触,能避免由于限位块与缓冲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背门与其周围接触的零部件间产生的摩擦或者撞击异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36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