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主避障巡检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00561.7 | 申请日: | 2021-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22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谈峻菡;赖欣;王森;王宝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主 巡检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主避障巡检机器人,用于智能避障巡检领域。其技术方案:由组合导航系统、触须传感系统、测距传感系统、循迹系统组成;组合导航系统由惯导传感器、GPS定位模块、GPS定位模块组成;触须传感系统由齿轮、压力传感器、弹簧、套筒、触须等组成;测距传感系统由红外测距传感器、舵机组成;避障系统由两个黑线循迹模块组成;本实用新型采用触须传感器与弹簧机构和齿轮机构结合、红外测距传感器与舵机结构组合,在面对不同情况障碍物时能够准确探测到障碍物,自主探测障碍物,自动计算避障角度和规划合适的避障路线,能够在避障后重新返回到规定的路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主避障巡检机器人,是一种利用触须传感器自主进行障碍物检测的装置,用于智能避障巡检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及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巡检避障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减少人工配置,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自动化领域的优势十分显著。
但是,现有的避障巡检机器人仍有以下不足:1.采用红外、超声波等传感器检测障碍物,会存在检测盲区,时间延迟,实时性差,结构复杂等问题,使小车在遇障时无法及时做出路径规划;2.当遇到布局复杂、形状不规则障碍物时,不能准确检测出障碍物,当障碍物较薄时,更难于检测到障碍物的存在,无法在行进路径上达到最佳方向与范围的转向,导致小车的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延长。原有的避障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车的避障需求,小车极易发生碰撞。因此,开发一种可以实现实时定位,在复杂环境中准确探测障碍物,合理规划避障方向与路线,自动对行驶路径进行调整,避障后能自动回到规定路线,实现自动导航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十分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巡检机器人所采用超声波、红外等传统检测方式存在盲区和实时性差、无法及时检测到特殊形状障碍物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触须传感器为主、测距传感器为辅的自主避障巡检机器人装置。
一种自主避障巡检机器人,由组合导航系统、触须传感系统、测距传感系统、循迹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巡检机器人底盘中心线左边装有一个黑线循迹模块A,在底盘中心线右边装有一个黑线循迹模块B,在巡检机器人底盘装有四个麦克纳姆轮,在巡检机器人正前方装有触须传感器A、触须传感器B、触须传感器C、触须传感器D,红外测距传感器A安装在巡检机器人左前方,红外测距传感器B安装在巡检机器人右前方,组合导航系统包括惯导传感器、GPS定位模块、GPS定位模块安装在巡检机器人车顶;触须传感器A安装在巡检机器人左前方的位置、触须传感器B安装在巡检机器人右前方的位置,触须传感器A 和触须传感器B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触须传感器A和触须传感器B的触须最大摆动范围的宽度大于巡检机器人车身宽度十厘米,触须传感器C安装在巡检机器人上方的位置,触须摆动起来时,触须传感器C的触须最大摆动位置高于巡检机器人顶部五厘米、触须传感器D安装在巡检机器人下方的位置,触须摆动起来时,触须传感器D的触须最大摆动位置能恰好与地面接触。
所述触须传感系统中触须传感器A由齿轮A、齿轮B、压力传感器、弹簧、套筒、触须、硬质轻型杆组成,齿轮A与电机轴相连接,弹簧连接压力传感器与套筒,硬质轻型杆与触须连接,硬质轻型杆与地面垂直,硬质轻型杆的顶端与巡检机器人等高,硬质轻型杆的底端与底盘等高,触须传感器B与触须传感器 A在结构上一致,具有左右对称性,电机轴带动齿轮A顺时针转动,齿轮A与齿轮B啮合,齿轮B的最大转动角α为90°,当前方没有障碍物时齿轮B转动到90°时,由于弹力,弹簧会把齿轮B弹回到α为 0°的位置,如果前方有障碍物,触须摆动时会与套筒接触。
所述测距传感系统由红外测距传感器A、红外测距传感器B、舵机A、舵机B组成,红外测距传感器 A与舵机A连接、红外测距传感器B与舵机B连接,红外测距传感器A和红外测距传感器B安装在巡检机器人前方,且与黑线循迹模块B和黑线循迹模块A等高。
所述循迹系统由黑线循迹模块A、黑线循迹模块B组成,安装在机器人底盘中心线的两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005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户外救生圈防脱挂钩
- 下一篇:一种提高豆类有效成分保留的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