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尾翼扰流板安装结构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58284.X | 申请日: | 2021-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5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马贵;张新明;车全武;郑云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李勇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尾翼 扰流板 安装 结构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尾翼扰流板安装结构及车辆,包括横截面呈“L”型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横板和自横板左边沿或右边沿向下延伸的竖板,所述横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左右走向的第一条形孔,第一螺栓穿过第一条形孔与扰流板固定连接;所述竖板上设有至少两个上下走向的第二条形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条形孔与升降组件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下端与车体固定连接。其能够实现扰流板装配位置的调节,使得扰流板具备一定的容差能力,能够更好地与周边部件相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尾翼系统,具体涉及电动尾翼扰流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电动尾翼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电动尾翼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电动尾翼扰流板的主要作用是了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如果车尾的升力比车头的升力大,就容易导致车辆过度转向、后轮抓地力减小以及高速稳定性变差。
目前电动尾翼扰流板直接通过支架与电动尾翼系统的升降组件连接,由于各个安装孔位置固定,相应地装配后扰流板位置难以调节,使得拢流板处于关闭状态时与侧围、后档风玻璃及背门外板的间隙断差控制难度较大,导致扰流板与周边零部件外观匹配差,影响装配质量。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在装配时调节电动尾翼扰流板位置的安装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尾翼扰流板安装结构及车辆,其能够实现扰流板装配位置的调节,使得扰流板具备一定的容差能力,能够更好地与周边部件相匹配。
本发明所述的电动尾翼扰流板安装结构,包括横截面呈“L”型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横板和自横板左边沿或右边沿向下延伸的竖板,所述横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左右走向的第一条形孔,第一螺栓穿过第一条形孔与扰流板固定连接;所述竖板上设有至少两个上下走向的第二条形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条形孔与升降组件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下端与车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横板上设有与扰流板上的定位柱对应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留有调节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条形孔的数量为两个,前后间隔布置,所述定位孔位于两个第一条形孔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条形孔的数量为两个,前后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竖板远离升降组件的侧面边沿设有水平指示线,所述升降组件与水平指示线对应的位置设有多条上下间隔排布的刻度线。
优选地,所述刻度线的数量为五根,相邻刻度线之间的间距为1mm,以中间的刻度线作为理论位置。
优选地,所述竖板中部与横板连接的区域设有通孔,所述水平指示线的数量为两根,一根布置于通孔边沿,另一根布置于竖板后边沿。
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与第二条形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孔与第二螺栓的杆部配合防止第二螺栓转动。
一种车辆,包括电动尾翼总成,所述电动尾翼总成包括上述的电动尾翼扰流板安装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支架的横板上设置第一条形孔,实现了扰流板相对于横板左右方向的位置调节,通过在支架的竖板上设置第二条形孔,实现了支架相对于升降组件上下方向的位置调节,即实现了安装于支架上的扰流板相对于升降组件上下方向的位置调节,进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扰流板位置,使得扰流板具备一定的容差能力,更好地与周边零部件相匹配。
2、本发明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快捷,降低了拢流板处于关闭状态时与侧围、后档风玻璃及背门外板的间隙断差控制难度,保证了电动尾翼扰流板处于关闭状态时与周边零部件外观统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升降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扰流板处于全开状态时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582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