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48536.0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3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俞阳;马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00 | 分类号: | E05B85/00;E05B85/16;E05B79/06;E05B81/06;E05B81/12 |
代理公司: | 宁波久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99 | 代理人: | 曾光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把手 自动 复位 机构 隐藏 | ||
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把手自动复位机构至少具有初始状态、驱动状态和回压状态,包括安装腔;推杆,开设有导向槽;弹性复位件;导向钩针,导向钩针的一端与安装腔固定,另一端滑设在导向槽中;复位杆,其活动设置在安装腔中,复位杆具有第一联动端和第二联动端,第一联动端与推杆连接,第二联动端与把手传动连接。隐藏式把手包括把手底座;把手主体,至少具有初始位置状态、预展位置状态、以及解锁位置状态;以及如上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专用于隐藏式门把手的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取代现有的扭簧复位结构,结构合理稳定,运行可靠,抗疲劳性强,能够在长时间多次使用后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的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同时对汽车部件的外观和功能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汽车外把手是车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把手总成零件主要包括外把手手柄、外把手罩盖、外把手支架、外把手连杆、车门锁芯等零件。
多数汽车的汽车门拉手均是裸露外凸式设计,设计时一方面需要考虑汽车门拉手的造型需要与车身侧面相匹配,以保证有良好的外观,因此造成诸多局限;而另一方面,由于门外拉手整体外露,门外拉手内外侧很容易被污染,驾驶人员打开车门时很容易弄脏手。并且,门外拉手外凸,不仅破坏整车侧面外观,同时造成了一定的风阻,增加了汽车行驶阻力,增大了风噪。为此,许多厂商改进拉手结构,制造出了可伸缩的隐藏式拉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厂商就推出了隐藏式汽车外把手。隐藏式汽车外把手一般都有三个状态,分别是初始隐藏状态、预展开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
现有隐藏式把手的把手部分的复位结构十分单一,如专利文献CN111827810A的发明,其公开了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组件,包括基座、把手和驱动装置,把手的一端绕第一连接轴相对于基座旋转,以使把手相对于基座能够在隐藏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切换;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把手从隐藏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驱动装置包括:电磁弹射器和连杆,电磁弹射器包括弹射器外壳、动铁芯、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环绕动铁芯,感应线圈通过整车控制中心控制感应线圈的通断电;连杆绕第二连接轴旋转连接于基座,且连杆的一端传动连接于动铁芯的一端,另一端传动连接于把手,当感应线圈通电时,动铁芯沿弹射器外壳的长度方向向外弹出并推动连杆转动,连杆推动把手弹出车门所在的外表面。其中,所述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组件还包括把手复位弹性件,所述把手复位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把手复位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把手上,当所述感应线圈断电后,所述把手在所述把手复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可以看出,现有的隐藏式车用门把手中,为了实现把手复位,均是在把手与把手底座的连接轴上套设把手复位弹性件(扭簧),使用时压缩把手复位弹性件(扭簧),松手后通过把手复位弹性件(扭簧)积聚的弹力实现把手复位。这类把手至少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扭簧设置在竖向面上,把手是水平方向上进行运动,因此扭簧与把手相互垂直;若将扭簧力设置小了,把手复位可能较为缓慢甚至无法复位到位;若将扭簧力设置大了,把手复位过快甚至容易出现碰撞受损。二、扭簧在反复使用后,自身容易出现产品疲劳,导致把手复位时的可靠性差,容易故障甚至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三、隐藏式把手至少具有初始位置状态、预展位置状态、以及解锁位置状态,现有技术中隐藏式把手若要保持在预展位置状态,需要执行器部件持续工作以对把手主体提供位置支撑,因此加大了执行器的负荷,且使用过程中用户可能手动反向关闭把手主体,容易导致执行器受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至少具有初始状态、驱动状态和回压状态,包括:
安装腔;
推杆,其滑动设置在安装腔中;
弹性复位件,其作用于所述的推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85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