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预拉伸铝板内部织构分布均匀性的板框件精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42017.3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7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车路长;郑林;窦世涛;陈新;封先河;赵方超;朱凯;方丁;张津;车移;计鹏飞;李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B38/04 | 分类号: | B21B38/04;B21B37/2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拉伸 内部 分布 均匀 板框件 精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预拉伸铝板内部织构分布均匀性的板框件精加工方法,解决现有多晶材料板框件加工废品率高、成本高的问题。该方法主要通过无损检测待加工预拉伸铝板不同部位的内部织构及其分布、标识引起变形超差的风险区域、设计多个加工包络面加工路径、按切削规划的不同加工路径和顺序切削板材后测量、对比得出其中最小变形量及其加工路径、评价是否变形超差等步骤,实现优化切削加工工艺。采用测试+理论分析+实测加工变形量的方法,用于上述难题的解决,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工、财力、时间等试错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工件的精密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预拉伸铝板为原材料的板框件精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中大量采用小应力的预拉伸铝板进行零部件的整体结构设计加工,由于整体加工件往往刚度弱,材料切削量大,残余应力不当导致应力加工变形问题格外突出。
预拉伸铝板的生产主要经过:熔炼、开坯、轧制、固溶、预拉伸、时效、切边等流程,其中,在轧制铝板过程中,形成强烈的轧制织构。若轧制工艺不当,在轧制铝板的板面和中心层之间部分,其内部织构将沿厚度形成极端不均匀分布,也就是该部分铝材弹性模量沿厚度分布不均匀,使得在后续的预拉伸处理中,导致该部分铝材发生了不均匀塑性变形,不能有效地消减固溶处理中产生的残余应力,使得预拉伸铝板的板面和中心层之间部分存在较大残余应力,易导致该预拉伸铝板的加工变形超差。
众所周知,残余应力产生于材料的不均匀塑性变形。由“预拉伸铝板内部残余应力与织构的研究[J],精密成形工程,2014,06(5):50-58””等文献可知,预拉伸铝板内部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其织构的不均匀性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无损检测分析板材内部织构分布的不均匀性,可间接表征内部残余应力分布特征。
由于材料/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及其分布难于无损测定,且耗时长,难以在短时间内高效、低成本评判规划的加工路径是否能够加工变形不超差,难以在短时间内评判待加工的板材是否合格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内部织构无损测定的多晶材料板材精密加工方法评估,解决板材加工废品率高、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预拉伸铝板内部织构分布均匀性的板框件精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无损测定待加工预拉伸铝板不同部位的内部织构及其分布;
S2,根据步骤S1测定的数据,标识出所述待加工预拉伸铝板内部织构变化剧烈的风险区域(以下简称风险区域);
S3,根据产品工件设计图,在所述待加工预拉伸铝板上设计完整包络步骤S2标识的每个风险区域的加工包络面,将全部所述加工包络面切削后足以得到所述产品工件且任一所述加工包络面与其它风险区域无交集,或者使得交集区域充分小;
S4,根据步骤S2标识的风险区域的内部织构梯度大小排序,排列设计全部切削掉步骤S3所述加工包络面的不同切削顺序,规划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加工路径;
S5,按照步骤S4规划的若干个不同加工路径,分别切削所述待加工预拉伸铝板,分别测量按照每个加工路径切削后的剩余板料变形量,对比得出其中的最小变形量及其加工路径;
S6,切削板材:在最小变形量的剩余板料上,按照产品图粗加工切削产品工件(加工余量推荐为0.5mm~5mm),然后再按照产品图精加工切削产品,得到被加工的板框件,测量所得产品工件的实际变形量;
S7,将S6步骤所测得的产品工件实际变形量与所述产品工件的合格公差要求对比,判定被加工产品工件是否合格以及加工工艺是否可实施。
优选地,在步骤S1,采用晶体衍射方法和技术,快速无损测定待加工预拉伸铝板不同部位的内部织构及其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20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