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草酸超分子自组装温敏互穿网络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39362.1 | 申请日: | 2021-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6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凤;赵雅兰;梁逸;薛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06 | 分类号: | A61K9/06;A61K31/704;A61K31/7048;A61K47/10;A61K47/32;A61K47/36;A61P19/02;A61P2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李晓峰 |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草 分子 组装 温敏互穿 网络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草酸超分子自组装温敏互穿网络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凝胶制剂包含温敏凝胶基质和药物有效成分;所述的药物有效成分为包含有甘草酸的药物有效成分。本发明的凝胶制剂是一种芍药甘草汤温敏互穿网络凝胶,该温敏凝胶在常温下为淡黄色透明液体,37℃条件下呈半固体凝胶状,且凝胶形态随温度改变具有可逆性。并对其胶凝性质、通针性、体外成胶能力、载药量、体外释放行为以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其通针性良好,可在注射部位快速胶凝成温敏互穿网络凝胶,芍药苷、甘草酸可从温敏凝胶中顺利释放,且皆明显低于原料药水溶液中释放率,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且本发明与现有其他外用治疗骨头性关节炎的药物相比,成本低,疗效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草酸超分子自组装温敏互穿网络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温敏凝胶是一类对温度变化敏感的凝胶,可在外界温度刺激下由液体转变为半固体。利用给药部位的温度条件,使温敏凝胶以半固体形式黏附在局部,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及延长作用时间。按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温敏凝胶,它们分别通过冷却到低于上临界相转变温度或加热到高于下临界相转变温度的方式进行凝胶化。温敏凝胶的胶凝机制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温敏凝胶聚合物和聚合物、聚合物和水、水和水之间皆存在氢键作用,疏水基团间还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当温度低于临界相转变温度时,聚合物和水间的作用阻止了聚合物间的聚集,使体系呈液体状态;当温度高于临界相转变温度时,聚合物间的作用力增强,形成大量氢键并聚集使体系发生胶凝。温敏凝胶在37℃下具有临界相转变温度行为和溶胶-凝胶转变的凝胶作为细胞、药物和生物分子的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温敏凝胶材料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发生一定的相变,具有降低临界溶解温度,在人体内产生控释、缓释、靶向、降低毒性等特点;可实现注射植入和长期释药,在药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通温敏凝胶的机械性能较差,引入化学共价键或物理非共价键是增强凝胶机械性能的有效手段,而互穿聚合物网络凝胶是由至少两种聚合物缠绕穿插形成的水凝胶网络,其中至少有一种聚合物贯穿于已存在的另一种聚合物的网络中,且二者间不存在化学键作用,聚合物网络交联。这种各个网络间的协同作用可赋予互穿网络水凝胶更稳定、更优异的性能。中国专利CN108484935A公开了一种温度刺激响应型胶原蛋白互穿网络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05462142A公开了一种温敏型互穿网络水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目前关于温敏互穿网络凝胶的专利较少,能查到的温敏型互穿网络凝胶的专利,均是引入其他辅料构建互穿聚合物网络凝胶来增强温敏凝胶的力学性能,如CN105462142A使用了氧化石墨烯、氧化碳纳米管、氧化碳纳米带等无机材料,CN108484935A使用了胶原蛋白,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制备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甘草酸超分子自组装温敏互穿网络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治疗骨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药物有效成分制备温敏互穿网络凝胶制剂的思路。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甘草酸超分子自组装温敏互穿网络凝胶制剂,该凝胶制剂包含温敏凝胶基质和药物有效成分;所述的药物有效成分为包含有甘草酸的药物有效成分。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甘草酸在凝胶制剂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5%-5%;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1%-3%。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药物有效成分中还包含有芍药苷。所述芍药苷与甘草酸的重量配比为:(0.1-20):(0.1-20);优选为:(0.5-10):(0.5-10);进一步优选为:(0.5-5):(0.5-5)。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温敏凝胶基质选自泊洛沙姆、壳聚糖、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93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