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629818.6 | 申请日: | 202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8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梅;李文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诚制药集团淮南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9/52 | 分类号: | A61K9/52;A61K47/36;A61K31/167;A61K31/495;A61P33/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连泽彪 |
| 地址: | 232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氯硝柳胺哌嗪盐 颗粒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属于药物剂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氯硝柳胺哌嗪盐粉碎,过筛,得氯硝柳胺哌嗪盐粉末;步骤二、将氯硝柳胺哌嗪盐粉末和成膜剂混合后进行球磨,得复合粉体;将复合粉体和助剂混合进行研磨,挤压过筛,干燥,得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成膜剂为改性壳聚糖,改性壳聚糖为接枝有改性POSS的壳聚糖,改性POSS为接枝有硬脂酸长的碳链的POSS;一方面,利用了POSS结构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大量氢键,提高了改性壳聚糖膜的强度;另一方面,利用了POSS结构的纳米尺寸效应以及易迁移特性,长碳链的缠绕和折叠特性,提高了改性壳聚糖对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包裹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剂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氯硝柳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FDA批准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的BCSII类化合物,后也常掺于饲料中用于治疗和预防家畜的寄生虫感染。氯硝柳胺由于存在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不高等一系列缺陷使得它不具备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业界利用氯硝柳胺盐来增加氯硝柳胺的溶解性能,用氯硝柳胺盐物质进行药学应用。其中常用的有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如中国专利CN105394037B公开的氯硝柳胺乙醇胺盐自乳化微乳剂及其制法,该氯硝柳胺乙醇胺盐自乳化微乳剂由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制而成,各组分之间的质量比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1:1~15:5~30:5~20。也有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出现,如中国专利CN102432493B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制备方法,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步骤简单、反应时间短、后处理方法简单、收率高和产品纯度高的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制备方法。且氯硝柳胺哌嗪盐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兽用驱虫药品。氯硝柳胺哌嗪盐制剂药物通过口服进入兽类动物体内,氯硝柳胺哌嗪盐主要作用部位为动物肠道部,对动物肠道部位的寄生虫进行杀虫、杀卵。因此,有必要研究出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制剂,使其在胃部不释放或者释放很少,减少服用量和对胃的刺激,提高氯硝柳胺哌嗪盐的药效。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氯硝柳胺哌嗪盐制剂在动物胃部不释放或者释放很少的问题,本发明人选用壳聚糖对氯硝柳胺哌嗪盐进行包裹,考虑溶液包覆生产设备复杂,且成本较高,本发明人选用干法包裹。但是,经过干法包裹以及后续壳聚糖包裹氯硝柳胺哌嗪盐模拟胃液实验发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干法包裹制备中,壳聚糖对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包裹率较低;二是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下易分解,氯硝柳胺哌嗪盐在模拟胃液中有释放。因此,本发明人对壳聚糖进行强度增强改性,以降低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下的分解性能,延长其分解时间;提高干法制备中壳聚糖对氯硝柳胺哌嗪盐的包裹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氯硝柳胺哌嗪盐粉碎,过筛,得氯硝柳胺哌嗪盐粉末;
步骤二、将氯硝柳胺哌嗪盐粉末和成膜剂混合后,加入刚玉球磨机中进行球磨5-6h,得复合粉体,其中,球料比为2:1,刚玉球的转速为250-350r/min;将复合粉体和助剂加入研磨机中,研磨20-40min,挤压过筛,干燥,得一种氯硝柳胺哌嗪盐颗粒剂。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过筛的大小为150-200目。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氯硝柳胺哌嗪盐粉末、成膜剂、助剂的质量比为40-80:5-15:5-55。
进一步地,所述助剂为润滑剂、粘合剂、崩解剂按照质量比1-5:1-5:1-5混合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润滑剂为滑石粉、月桂醇硫酸镁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粘合剂为聚维酮K30、乙基纤维素、玉米淀粉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诚制药集团淮南有限公司,未经恒诚制药集团淮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98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