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件酸洗液回收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621224.0 | 申请日: | 202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20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瑞;侯成林;刘璇;唐行鹏;王昌鑫;王晨旭;曹放;任翠娟;王博恒;郝彦龙;刘世虎;郑玉祥;付丽霞;门朋朋;王玉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03/16;C02F1/66;C02F1/461;C02F1/72 |
| 代理公司: | 河北冀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51 | 代理人: | 侯迎新 |
| 地址: | 0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酸洗 回收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件酸洗液回收处理系统,属于危险废物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废酸储池、微电解循环罐、调配池及氧化塔,微电解循环罐与调配池相连,废酸储池内废液分别注入微电解循环罐及调配池内,废液在微电解循环罐内转化为氯化亚铁,通过调配池调节盐酸与亚铁离子的摩尔比为1:1;氧化塔内输入氧气及催化剂,氯化亚铁在氧化塔内催化氧化生产氯化铁。通过微电解+调配+循环喷淋催化氧化技术可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高效氧化钢件酸洗废液中的二价铁,使其转化为三氯化铁,并通过后续加碱调节盐基度,最终制得聚合氯化铁。本发明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实现二价铁的转化,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危险废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件酸洗液回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金属型材及其制品生产过程中为了清除基材表面的氧化层,通常采用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及磷酸等对进行酸洗,随时间的推移,酸洗液酸度降低,生产效率下降;同时盐度增加会在基材表面生成金属盐结晶,影响产品质量,必须定期更换,称之为废酸洗母液,其中含有5%~12%左右的游离酸及大量金属盐,环保部将其列为危险废物,并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编号为HW34,表明其具有腐蚀性(C)及毒性(T)的危险特性,严控其产生、收存、转运及最终处置过程。一般生产每吨钢材可产生酸洗废液约55~72kg。企业所产生的废酸大部分经过简单中和处理或不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及安全。
对于钢铁工业及铁制品业,酸洗工艺以盐酸酸洗者居多,钢件酸洗废盐酸的成分主要是:游离酸、氯化亚铁和水,其含量随酸洗工艺、操作温度、钢材材质、规格不同而异,一般含氯化亚铁:20~26%,游离酸:5~8%,其余为水。鉴于企业产生的废盐酸一般不处理直接委外或简单的酸碱中和处理后排入现有污水站。由于酸碱中和需消耗大量的碱,且会产生大量氢氧化铁污泥,处理费用昂贵。如果直接委外处理按照现有危废项目管理,每吨委外费用更是高达3000~4000元,普通企业难以承受。另外,一些大型钢厂会采用喷雾焙烧法回收盐酸及氧化铁红,但投资及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也使得大部分企业难以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件酸洗液回收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钢件酸洗废液采用酸碱中和处理或其它处理方式均存在成本高、投资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件酸洗液回收处理系统,包括废酸储池、微电解循环罐、调配池及氧化塔,所述微电解循环罐内装有微电解填料,所述微电解循环罐与调配池相连,所述废酸储池内的盐酸废液能够分别注入微电解循环罐及调配池内,废液在微电解循环罐内转化为氯化亚铁,通过调配池调节盐酸与亚铁离子的摩尔比为1:1;所述氧化塔内输入氧气及催化剂,氯化亚铁在氧化塔内催化氧化生产氯化铁。
优选的,所述氧化塔内反应完全的氯化铁输入氯化铁储罐内缓存。
优选的,还包括聚合罐,所述聚合罐内注入液碱和稳定剂,所述氧化塔内反应完全的溶液输入聚合罐,用于使氯化铁聚合反应生成聚合氯化铁。
优选的,所述废酸储池内的废液经提升泵输送至调配池,所述调配池内的溶液经提升泵输送至氧化塔内;所述氧化塔底部的废液经循环泵输送至顶部喷淋组件。
优选的,所述氧化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组件、反应区及循环液区,所述反应区设有多层填料,用于增大氧气与废液的接触反应时间;所述循环液区设有氧气曝气组件,所述氧气曝气组件的曝气管能够浸没于底部废液中,所述塔体的底部出液口通过废液循环组件与塔体顶部喷淋组件的进液口相连,所述废液循环组件包括循环泵及管路,所述循环泵设置于塔体的外部,所述循环泵的进出口分别通过管路与塔体的进液口及出液口连通;所述塔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添加催化剂的加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12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