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叠摞嵌合装置及其叠摞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96524.8 | 申请日: | 202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2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田祥瑞;尹婕;贾茚钧;赖际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F1/00 | 分类号: | B64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石佳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无人机 嵌合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叠摞嵌合装置及其叠摞方法,包括分别固定在各机架端部且呈镂空状的保护罩,保护罩固定在机架端部,各保护罩分别套设在旋翼的外周侧,保护罩上设有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沿竖直方向叠摞的相邻两无人机的保护罩之间,上侧保护罩的下连接部和下侧保护罩的上连接部相嵌合,且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嵌合后,两无人机除旋翼外的其它部分间隔设置,也就是说无人机沿竖直方向上的叠摞,完全依靠保护罩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的嵌合,那么在摆放的过程中,直接将上方的无人机与下方的无人机保护罩对准放置即可,能够简单的完成对无人机的叠摞、收集工作,可完成在移动平台上多旋翼无人机集群承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集群承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叠摞嵌合装置及其叠摞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小型多旋翼无人机以其价格低、飞控简单、可悬停、起降容易等优点,在消费领域蓬勃发展,在军用领域也逐渐显露出其潜在的价值。基于移动平台的多旋翼无人机以其机动灵活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作战中。为了实现无人机集群协同,移动平台需要携带多架无人机,而多旋翼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往往呈扁平形状,为了能在移动平台上放置较多的无人机,需要在竖直方向上叠摞。此外,为了实现多移动平台的自主化协同,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法实现多旋翼无人机在移动平台上的自主起降、存储和运载等。
专利文件CN113428068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物流行业的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机本体和工作架,工作架底部设有起落伸缩杆,起落伸缩杆远端固定有放置台,起落伸缩杆外侧设有起落弹簧,起落弹簧两端分别与工作架和放置台连接固定,放置台上侧设有开合组件,工作架一侧设有覆盖组件,两个固定组件,两个固定组件设于放置台两侧,工作架内部设有四个折叠机构,工作架内部设有两个驱动机构,将无人机本体停放于放置台上侧,使用驱动电机即可完成对无人机的摆放、固定、折叠和回收,同时可进行展开和释放,不需要手动操作,操作简单便捷。通过工作架对无人机进行放置,使其整个放置装置复杂且成本高。
专利文件CN112722305A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机巢,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机机巢,摆放架设置有若干摆放层,摆放层设置有用于固定无人机的固定装置;停机平台设置在摆放架的前端,停机平台包括下平台、上平台和平台驱动模组,上平台滑动设置在下平台上,平台驱动模组驱动上平台在下平台上移动;归中装置设置在停机平台上,归中装置用于将降落在停机平台的无人移动到停机平台的中轴线上;抓取装置设置在停机平台上,抓取装置在摆放架和停机平台上移动;升降装置调节停机平台的高度,其设置多平台结构用于分别支撑各个无人机,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平台结构的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叠摞嵌合装置及其叠摞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沿竖直方向叠摞的相邻两无人机的保护罩之间,上侧保护罩的下连接部和下侧保护罩的上连接部相嵌合,可完成在移动平台上多旋翼无人机集群承载,叠摞简单方便且不影响其自主起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叠摞嵌合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各机架端部且呈镂空状的保护罩,各所述保护罩分别套设在所述旋翼的外周侧,所述保护罩上设有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沿竖直方向叠摞的相邻两无人机的所述保护罩之间,上侧所述保护罩的所述下连接部和下侧所述保护罩的所述上连接部相嵌合,且所述上连接部和所述下连接部嵌合后,两无人机除旋翼外的其它部分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保护罩上侧面的顶支撑部,所述下连接部位于所述保护罩的下侧面,所述顶支撑部和所述下连接部为嵌合连接的凹凸面结构。
优选的,所述顶支撑部为整个所述保护罩的上侧面,所述顶支撑部整体呈内凹面结构,所述下连接部为整个所述保护罩的下侧面,所述下侧面整体呈与所述内凹面结构相嵌合的外凸面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凸面结构大于所述内凹面结构,用于安装旋翼的机架穿设在所述外凸面结构未连接所述内凹面结构的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6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型溶铜罐及溶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性能再生纯角蛋白纤维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