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次性术后血运检测监测系统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77504.6 | 申请日: | 202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9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吴豪;郑晴阳;仇裕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6 | 分类号: | A61B5/026;A61B5/1455;A61B5/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尚威;孔娜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术后 检测 监测 系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健康监测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次性术后血运检测监测系统及制备方法。该系统包括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连接器和后端信号处理输出模块,其中: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用于采集被测对象的血运光波数据;连接器用于将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与后端信号处理输出模块连接;后端信号处理模块接收来自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采集的光波数据,然后基于光学定律建立非侵入式无创血运测量模型,依据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的光吸收系数的差异,通过采集二者的反射光波长,利用测量模型计算处理,以此获得待测对象的血运信号。通过本发明,解决术后血运的自动监测以及柔性监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健康监测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次性术后血运检测监测系统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血液供给状态检测通常依赖医护人员的主观判断,无特殊的仪器。通常是基于医护人员通过观察重建肢体的颜色、肿胀程度、水肿、温度和是否出血等特征来判断重建肢体的健康状态。然而,这些指标在血液循环障碍早期是不明显的,待颜色、温度等有明显的变化时,重建肢体已经进入不可逆的阶段,况且这些标准高度依赖医护人员的经验,因此在临床上无法得到客观的指标。采用这种方法来检测皮瓣和再植手术的血液供给状态和康复情况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严格培训,这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科研人员相继开发出多种新型皮瓣检测技术和仪器。这些新兴的测试仪器对提高皮瓣手术和肢体再植的成功率和血流栓塞、血管损伤等症状的早起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仪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多普勒血流仪只能检测波动性强的动脉血流,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波动性较弱的血流无法使用该仪器检测,对于埋藏较深的深层组织,由于外层组织的覆盖,也无法得到理想的信息。这些设备还具有操作复杂,成本高,体积大,使用环境受限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可穿戴非侵入式表皮贴附传感器系统来检测血供状态,为皮瓣手术和肢体再植提供新兴的检测方式将会产生很大的应用前景。
目前市场上商业化血样检测传感系统,多采用刚性电路板。尽管玻璃、硅和弹性体等独立基材的表面改性提高了电子器件和基材之间的附着力,但化学处理不适用于直接与皮肤接触的表皮系统。因此,积极探索生物相容性的粘附层可提高表皮贴附式血运检测系统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前后端连接主要采用连接线焊接的固连方式,这种连接方式使用不太方便,连接比较耗时,连接方式十分不灵活。因此,急需发展一种可实现快速插拔,灵活切换端口,实现前端检测系统一次性使用,适用于一对多的医院使用环境的磁吸式连接表皮贴附式血运检测传感器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次性术后血运检测监测系统及制备方法,解决术后血运的自动监测以及柔性监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一次性术后血运检测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连接器和后端信号处理输出模块,其中:
所述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用于采集被测对象的血运光波数据,其包括柔性基底、导电层、芯片、柔性封装层和粘附层,所述导电层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上,所述芯片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通过所述导电层将芯片采集的待测对象的光波数据传输出去,所述柔性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芯片上,用于对所述芯片进行封装,所述粘附层设置在所述柔性封装层上,该粘附层用于将所述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贴附在待测对象表面;
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与所述后端信号处理输出模块连接,并将所述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检测的待测对象的光波数据传递给所述后端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后端信号处理模块接收来自所述前端柔性血运检测模块采集的光波数据,然后基于光学定律建立非侵入式无创血运测量模型,依据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的光吸收系数的差异,通过采集二者的反射光波长,利用所述测量模型计算处理,以此获得待测对象的血运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775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