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炼机智能炼胶控制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69797.3 | 申请日: | 2021-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0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王元江;丁世杰;刘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7/28 | 分类号: | B29B7/28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11603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智 能炼胶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密炼机智能炼胶控制系统,属于密炼机智能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采集与密炼机炼胶质量相关的两个以上的数据,并用大数据的方法清洗数据,评估各参数与炼胶质量的关系并对关联度高的数据进行标签,将与炼胶质量相关的参数通过AI算法、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方法,整理出密炼机智能炼胶模型;智能炼胶模型实时采集密炼机及上辅机数据,进行运算并逻辑判断,预测胶料的门尼粘度、炭黑分散度、拉伸强度等炼胶质量指标及性能参数,在线智能确定并控制密炼机排胶点。本发明提高了炼胶质量及稳定性、控制并优化炼胶过程、优化工艺参数、提高炼胶效率和产量、缩短无效时间及人员素质产生的差异、降低能耗、提高单机产能、提高胶料质量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密炼机智能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密炼机的新排胶控制方式的智能炼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密炼机混炼胶质量的判定指标主要有门尼粘度、炭黑分散度、硬度、拉伸强度、比重、门尼焦烧等。由于橡胶的流动性差的特点,国内外密炼机混炼周期终点的控制,通常采用间接法,传统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时间法、温度法和能量法,或其中两个变量的组合控制法,一般控制方法以温度为主,辅助参考时间的方法;或是以能量为主,温度为辅。目标是用最短时间获得胶料的均匀分散,使混炼胶的物性和加工性能都达到预期要求。
(1)时间法
混炼的目的是使各组分达到均匀分散,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均匀一致,保证最终制品的使用性能;改善胶料的加工工艺性能,满足后工序的加工要求。为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既不能时间不足导致“欠炼”,也不能时间过长造成“过炼”,“欠炼”和“过炼”都会影响胶料的加工工艺性能或物理机械性能,因此可以通过炼胶时间来反映胶料质量。
(2)温度法
胶料在密炼机中,与转子、混炼室壁、卸料门及压砣表面接触,摩擦、剪切和撕裂过程会导致胶料升温,且随着混炼过程的进行而不断提高,温度曲线的走向基本上由低向高攀升,因此可以通过温度变化来反映炼胶质量的变化。
(3)能量法
炼胶过程也是胶料吸收能量的过程,在冷却条件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胶料在混炼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可以反映其获得的摩擦、剪切和撕裂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密炼机的能耗量来反应胶料质量的变化。
以上所述的密炼机混炼过程的三种传统控制方法,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影响结果,特别是塑炼胶的可塑性波动时,即使以能量作标准,也会影响控制效果。因此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4)瞬时功率控制法
通过瞬时功率变化来反映胶料的粘度变化,进而通过粘度变化来掌握混炼过程,并提出以达到最佳粘度(以获得最佳分散度)作为衡量密炼机混炼周期的控制依据。当瞬时功率达到期望值时,即行排料,结束混炼周期。也就是把传统的按时间、温度决定排胶时间改为按瞬时功率到达期望值时排料。
迄今为止,密炼机的控制方法主要是以上所述的四种方法,即通过一个到两个维度来间接反映密炼机混炼过程的炼胶质量,由于炼胶工艺过程的复杂性和混炼胶质量指标的多样性,这些方法还有其局限性,影响胶料的控制结果和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密炼机智能炼胶控制系统,本发明采用大数据的方法,分析各炼胶参数对炼胶质量的影响,将影响炼胶质量的变量梳理出来,利用智能技术训练出智能炼胶模型,实时监测并采集密炼机的运行参数、炼胶工艺参数、配方参数及原材料参数,智能炼胶模型实时运算评估胶料的混炼质量,如门尼粘度、炭黑分散度、拉伸强度等一个或多个质量参数,实现多维质量参数的实时预测,精确控制密炼机的排胶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密炼机智能炼胶控制系统,包括密炼机1、密炼机控制系统2、边缘计算终端3、上辅机控制系统4和上辅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97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