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能源网联调度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65274.1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90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威;姚晔;孙超;邹巍涛;朱晋;张再驰;王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B60L55/00;B60L53/63;B60L53/62;B60L53/64;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爱涛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充电 电动汽车 能源 调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能源网联调度方法及系统,其在充电桩具有能够自动接入、脱离电动汽车充电接口以在一定数量的汽车中切换充电目标车辆的自动充电能力背景下,考虑了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限制、电池荷电状态和配电网容量等客观约束条件,综合电动汽车用户、电网及充电桩运营方三方利益,建立了一桩对多车场景下确定各车充电优先级和充、放电功率的策略。本发明提出的调度方法直面当前充电桩数量紧张、电动汽车无序充电的问题,能在车多桩少情况下实现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合理利用充电资源,在满足车主出行需求的同时,减少电网波动,并提供了有利于运营方盈利的计价方案,增加企业在市场上推广的积极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能源网联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能源网联调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危机。由于全球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化石能源将面临枯竭。由于交通领域内燃机所消耗的液体燃料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分别是能源枯竭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交通领域的减排降耗被认为是减弱甚至解决危机的重要方式。电动汽车以其可将清洁、可再生资源电能转化为动力,运行污染小、能源使用效率高等优点被寄予厚望,成为各国大力发展和推行的对象。
目前,电动汽车的数量逐年攀升,但充电桩建设增速放缓,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数量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出。同时,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和支付互联互通水平仍然较低,充电设施多处于无序接入的状态,使“有车无桩、有桩无车”的现象经常出现,对本来就并不充裕的充电资源造成浪费。并且由于配电线路改造增容困难,无序接入的充电设施让配电网面临更大压力,使配电网负荷和波动增加,峰谷差加剧,电能利用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有合适的充电调度方案来改善无序充电的问题。
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调度方法的研究主要是考虑用户成本或者停车场总利润亦或是电网波动的单目标调度方法,且都未涉及一桩对多车充电场景。而当前车多桩少的现状使得充电时必须面临一桩对多车场景,用户出行需求、运营方盈利需求以及电网负荷需求使得电动汽车充电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联的事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能源网联调度方法,以实现在一个充电桩对多个电动车自动充电场景下考虑电动汽车用户、电网和充电桩运营方三方利益的电动汽车充电调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面向自动充电的电动汽车能源网联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一充电桩对多车自动充电能力技术背景下所允许的参与电网网联调度的最大电动汽车数量N;
获取所述充电桩控制区域内电动汽车的充电请求,并将新到达的电动汽车侧的需求信息发送至存储器存储;
判断是否开启新的调度时间段,若是,则开启新的调度时间段;
若否,则等待新时间段开启;
获取配电网侧负荷信息;
基于所述电动汽车侧的需求信息、所述配电网侧负荷信息和充电桩运营利益,通过V2G调度模式,确定当前阶段在该充电桩前未完成充电的电动汽车中充电或放电优先级最高的电动汽车及优先级最高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或放电功率;所述未完成充电的电动汽车不超过N辆;
将所述当前阶段在该充电桩前未完成充电的电动汽车中充电或放电优先级最高的电动汽车及其充电或放电功率的信号传输至充电枪;
充电枪执行本阶段充电工作;
获取充电或放电优先级最高的电动汽车的实时信息,并将所述实时信息存储至存储器进行实时更新;
当前阶段结束后若充电桩前所有车辆完成充电,充电桩会进入空闲状态直至另有电动汽车到来;否则,重复第一个步骤至最后一个步骤,开启新一阶段的调度工作,直至所有电动汽车完成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52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