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65256.3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4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史策;贾志鑫;张佳然;杨信廷;吉增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N21/25;G06N3/04;G06N3/08;C12Q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郭亮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类 新鲜 无损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鱼体对应的新鲜度指示膜的目标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图像与初始时刻图像的色差值;将所述色差值输入预设的检测模型,输出所述待检测鱼体的新鲜度指标值;其中,所述新鲜度指示膜,根据待检测鱼体初始时刻的标本,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基质制作得到;所述检测模型,根据不同的已知色差值和鱼体的新鲜度指标值的鱼体样本训练学习得到。该方法无需破坏鱼肉组织来测定鱼肉的腐烂程度,可避免检测鱼体的破坏。同时该方法只需预先制备新鲜度指示膜,在具体检测时,只需通过拍照便可得到检测结果,检测效率较高,能够切实提高物流过程以及销售过程的鱼肉新鲜度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鱼类等水产品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因其富含营养物质和水分,肌肉组织中的结缔组织较少,内源性蛋白酶活跃,自溶速度快,易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发生变化,导致鱼体腐败变质从而新鲜度发生变化。而在腐败过程中,鱼体内的微生物作用导致挥发性碱性氮化合物的形成,其含量与水产品腐败的程度直接相关,其中含有如氨和二甲胺、三甲胺等,这些物质增加了密封包装顶空的pH值。
目前,水产品品质传统检测的方法如测定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总活菌计数(TAC)等破坏性检测方法来测定肉的腐烂程度,此类方法通常会造成样本的破坏且步骤繁琐,费时费力,无法切实应用到物流过程中鱼肉的新鲜度检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鱼体对应的新鲜度指示膜的目标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图像与初始时刻图像的色差值;将所述色差值输入预设的检测模型,输出所述待检测鱼体的新鲜度指标值;其中,所述新鲜度指示膜,根据待检测鱼体初始时刻的标本,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基质制作得到;所述初始时刻为鱼体新鲜度开始变化的零时刻;所述检测模型,根据不同的已知色差值和鱼体的新鲜度指标值的鱼体样本训练学习得到。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所述根据待检测鱼体初始时刻的标本,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基质制作得到,包括:根据待检测鱼体初始时刻的标本,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基质,矢车菊色素作为染料制作得到。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所述根据待检测鱼体初始时刻的标本,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基质,矢车菊色素作为染料制作得到,包括:根据待检测鱼体初始时刻的标本,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基质,矢车菊色素作为染料,在pH为3的预设范围内制作得到。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所述新鲜度指标值包括挥发性盐基总氮值和总活菌计数值。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所述输出所述待检测鱼体的新鲜度指标值之后,还包括:在挥发性盐基总氮值或总活菌计数值不小于各自腐败阈值的情况下,确定鱼体的新鲜度等级为腐败;在挥发性盐基总氮值和总活菌计数值均小于各自腐败阈值,且挥发性盐基总氮值不小于次新鲜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鱼体的新鲜度等级为次新鲜;在挥发性盐基总氮值和总活菌计数值均小于各自腐败阈值,且挥发性盐基总氮值小于次新鲜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鱼体的新鲜度等级为新鲜。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所述获取待检测鱼体对应的新鲜度指示膜的目标图像之前,还包括:根据鱼体样本制作新鲜度指示膜,并确定初始时刻的Lab颜色空间值;
在贮藏情况下,每隔预设时间,测定鱼体样本新鲜度指示膜的新鲜度指标值和Lab颜色空间值;根据每个时刻测得的新鲜度指标值和根据Lab颜色空间值测得的色差值,对构建的检测模型进行训练学习,得到所述预设的检测模型。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鱼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所述预设的检测模型,根据不同贮藏温度分别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52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