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程控制采空区注浆量的装置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48455.3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3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苏元雷;石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5/00 | 分类号: | E21F15/00;E21F15/06;E21F17/18;E21F17/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王益西 |
地址: | 243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程 控制 采空区 注浆量 装置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程控制采空区注浆量的装置及施工方法,其中在粉煤灰、水泥与混合用于水量结合的过程中记录下原料浆液体积V1,在出料单元在输送浆液的同时记录实时注浆体积V2,磁性流量计记录出出浆体积V3,在注浆过程后及时对V1、V2、V3三者相互体积对比,误差在±5%以内时,按磁性流量计记录的体积V3计量,超出±5%时单独分析原因,确定把控注浆量,当然也按磁性流量计记录的体积V3计量;通过上述过程控制,可有效保证采空区注浆的体积和质量,保证注浆过程的严谨性、可追溯性,同时加强了采空区注浆过程控制,提高了采空区注浆量数据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也间接提升了单孔注浆的质量,对采空区路基的整体质量也提供了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采空区注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程控制采空区注浆量的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地下存在采空区,现我济潍三标施工段落内存在采空区,由于采空区上方的地面为高速公路,因此需要注浆充填法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处理,避免后期发生事故。
在对采空区进行注浆充填时,由于采空区的存在,导致采空区上方无法布置大量的重型机械进行注浆处理,同时,注浆量及注浆质量都不易控制,若采空区注浆不饱满或不处理,则后期路面易发生沉降。现有的采空区在进行注浆过程中,原料量与注浆量记录不一,会带来注浆量太多和注浆量偏少的问题,影响单孔注浆的质量,同时采空区注浆量数据混乱,影响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程控制采空区注浆量的装置及施工方法,该发明具有采空区注浆量数据可靠性及准确性高,间接提升了单孔注浆的质量的优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程控制采空区注浆量的装置,包括粉煤灰暂储仓、水泥暂储仓、初次混合设备、蓄水池、搅拌池、注浆压力泵、注浆管道和磁性流量计,所述粉煤灰暂储仓和水泥暂储仓均通过输料管道连接初次混合设备的输入端,所述初次混合设备的输入端还通过管道连接蓄水池,初次混合设备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搅拌池,搅拌池的侧壁上安装注浆压力泵,注浆压力泵连接的注浆管道伸入到搅拌池的内侧,注浆管道上安装有磁性流量计。
进一步的,所述初次混合设备包括外壳、底基础、初次混合仓、计数组件、第一过渡管、第二过渡管和出料单元,外壳的底边缘与底基础焊接固定,外壳的侧壁上安装第一过渡管和第二过渡管,第一过渡管通过管道连接水泥暂储仓,第二过渡管通过管道连接粉煤灰暂储仓,第一过渡管和第二过渡管的出口端均设有计数组件,计数组件贯穿外壳的侧壁并与其活动连接,第一过渡管和第二过渡管的出口端均位于初次混合仓的上方,所述初次混合仓安装在底基础上,初次混合仓的底端安装有与其连通的出料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管与第二过渡管的安装高度和整体长度均不同,其中第二过渡管的安装高度值和整体长度值均大于第一过渡管的安装高度值和整体长度值。
进一步的,所述计数组件包括扇板、长轴、转轮和光电计数器,扇板安装在长轴的外侧,长轴通过轴承连接外壳的侧壁,长轴的一端安装有转轮,转轮的一侧布置光电计数器,光电计数器安装在外壳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侧安装的两组计数组件相平行,扇板靠近第二过渡管的出口端。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单元贯穿外壳,出料单元包括出料管、伺服电机、中心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封板和螺旋扇叶,出料管的一端连通初次混合仓,出料管的另一端安装封板,出料管的内侧预设有中心轴和螺旋扇叶,出料管的顶端安装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安装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轮齿配合的方式联动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安装在中心轴的尾端。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管倾斜设置,出料管的入口端高度值高于出料管的出口端高度值,出料管的出口端安装有导料环板。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轴通过轴承连接封板,中心轴的外侧安装同轴心的螺旋扇叶,螺旋扇叶的边缘与出料管内腔壁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8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