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及长轴径比回转体动平衡实现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42311.7 | 申请日: | 2021-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4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明;李凤;李伟;张慧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16 | 分类号: | G01M1/16;G01M1/38;G01M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城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29 | 代理人: | 许凯 |
| 地址: | 030027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转 动平衡 用芯轴 长轴径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及长轴径比回转体动平衡实现方法。其中回转体动平衡芯轴包括:刚性的芯轴主体;所述芯轴主体开设有轴向定位槽与径向定位槽;所述芯轴主体中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装卡在所述待加工回转体的内腔中。设计了长轴径比回转体的专用芯轴,避免回转体直接装卡在动平衡机上造成动平衡测量不准确的问题,另外,芯轴设有轴向固定槽及径向固定槽以避免脱落,且对于芯轴粗糙度、圆柱度及硬度具有较高要求,满足回转体的测量需求,提高动平衡测量的准确度。设计新的动平衡方式,改变动不平衡量的测量方式,将原有的单面计算修改为两校正面的矢量合成方式,提高动平衡的效率及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轴径比回转体动平衡方法。
背景技术
普通轴类零件动平衡时,在两端面上进行打孔去重处理,如此往复去重几次后,理论上普通轴类零件动不平衡件的剩余不平衡质量越来越小,当单面剩余动不平衡质量不大于预先设定的动不平衡质量ms时,表示该动不平衡件的动不平衡质量已经满足条件要求,视为动平衡合格件。
当回转体两校正面距离与最大外径之比不大于0.2时,视为一种长轴径比回转体。按照与原来普通轴类零件动平衡的方法,确定去重半径后(回转体两端面上的打孔去重位置),即可计算出单面剩余动不平衡质量ms,以此为临界值,将ms和平衡机所需的其余参数输入到电测箱中,将回转体装上芯轴放在平衡机的支架上,设定平均转速后,平衡机起转,根据显示器上的去重质量和位置,对回转体进行打孔去重,如此往复去重。实际当回转体去重达到要求的剩余不平衡质量时,电测箱显示器的提示应该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并且当回转体旋转任意角度,电测箱显示器的提示也应该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但在对该长轴径比回转体动平衡的过程中,电测箱显示不稳定,即认为回转体还处于动不平衡状态,接着对回转体进行去重,结果往往导致回转体的去重面上已经无法打孔去重,而这时平衡机的电测箱还没有稳定下来。
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快速实现动平衡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该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为刚性体,且其上设有轴向定位槽与径向定位槽,可在动平衡机上轴向定位及径向定位。另外将芯的固定部装卡在待加工回转体的内腔中,并通过固定部两端的连杆固定到动平衡机上,实现回转体的动平衡以解决如何准确实现动平衡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回转体动平衡实现方法,通过采用上述芯轴及改变平衡方式以解决如何快速实现动平衡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该芯轴包括:刚性的芯轴主体;所述芯轴主体开设有轴向定位槽与径向定位槽;所述芯轴主体中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装卡在所述待加工回转体的内腔中。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待加工回转体内腔的接触面为锥面。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芯轴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0.4。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芯轴的表面硬度不大于50HRC。
另一方面,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长轴径比回转体动平衡实现方法,采用上述的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进行长轴径比回转体动平衡,包括:S1、将待加工回转体套设在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的固定部上,将所述回转体动平衡用芯轴通过轴向定位槽与径向定位槽与所述动平衡机固定;S2、在所述动平衡机内输入平衡试验参数并选择动平衡方式,待动平衡机转速稳定后得到动平衡校正数据;S3、根据所述动平衡校正数据及动平衡方式对所述待加工回转体的第一校正面与第二校正面进行动平衡校正;S4、计算动平衡校正后的待加工回转体的动不平衡量,比较所述动不平衡量与预设动不平衡量阈值;S5、当所述动不平衡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动不平衡量阈值时,判定所述待加工回转体实现了动平衡;当所述动不平衡量大于所述预设动不平衡阈值时,重复步骤S2-S4直至所述动不平衡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动不平衡量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2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