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对运维平台进行设计建模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41833.5 | 申请日: | 2021-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6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 发明(设计)人: | 承轶青;贺敬伟;程伟华;刘小磊;戚林成;章路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0;G06F16/2455;G06V20/20;G06F40/166 |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陈扬 |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领域 驱动 设计 平台 进行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对运维平台进行设计建模的方法,通过对各个领域对象进行业务划分得到子域和业务最小边界,并根据各个领域对象的子域和业务最小边界创建与设备相互映射的虚拟设备,同时整理出多个最小子域模型之间的关联,然后识别真实运维场景,并将这些数据在模型中进行关联编辑,使得通过本方法的运维平台建模过程可以通过最小的各个领域对象的子域和业务最小边界进行划分,从而不存在领域拆分和建模困难的问题,同时随着运维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可以根据加设的内容建立不同的最小子域模型并与之前的模型进行融合,从而方便了后期的扩展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领域驱动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对运维平台进行设计建模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运维职责贯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需要借助自动化、智能化的平台帮助运维工程师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完成面向用户的服务交付和服务质量保障,运维平台主要由运维平台研发工程师理解业务需求后开发,主要包括:机器管理、资源管理、网络管理、架构基础设施、部署平台、配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监控平台、容量管理、流量管理、故障管理、业务调度平台、工作流引擎、权限管理、运维元数据管理和运维统一门户,而目前运维平台的建模方法存着在领域拆分和建模困难的问题,并且难以划分服务边界,所以当后期运维平台随着发展不断扩增,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从而难以适用于不同业务的需求,而后期扩展较为困难,还需要重新进行建模处理,因此,研究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对运维平台进行设计建模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对运维平台进行设计建模的方法,可以通过最小的各个领域对象的子域和业务最小边界进行划分,从而不存在领域拆分和建模困难的问题,同时随着运维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可以根据加设的内容建立不同的最小子域模型并与之前的模型进行融合,从而方便了后期的扩展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对运维平台进行设计建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划分领域:
通过运维平台相关业务专家获取整个运维平台的真实业务细节并与相关专家统一通用语言,然后通过真实业务细节梳理出整个业务流程,由运维平台相关业务专家进行核对,确定运维平台的基本作用和业务范围,然后通过领域驱动设计技术对运维平台进行架构划分,得到核心域、支撑域和通用域,继续划分得到接口层、访问层、业务层、领域层、外部访问层和基础层。
S2、建模处理:
根据业务平台的业务类型、流程和规则确定多个领域对象,然后对各个领域对象进行业务划分得到子域和业务最小边界,并基于各个领域对象的子域和业务最小边界,在所述领域层对各个领域对象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结合输入数据和嵌入式脚本语言,创建与设备相互映射的虚拟设备,得到各个领域的最小子域模型,然后根据最小子域模型的数据特征,预设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层数据库,并根据基础设施层中存储数据的类型,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类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
S3、数据完善:
对每个最小子域模型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内容包括最小子域模型的属性名称、属性定义和特殊备注,并为每个最小子域模型确定维护角色,使得维护角色可以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对所需维护的每个最小子域模型进行准确性负责,以确定维护的职责边界,同时整理出多个最小子域模型之间的关联,然后识别真实运维场景,将每个流程以流程图的方式清晰的画出来,并将运维平台中资源状态的变化以状态变迁图的方式画出来,便于更好的基于场景和变更来控制配置项状态的变更,并将这些数据在模型中进行关联编辑,并将热点用颜色标识出来,同时在数据库中进行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18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