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可推进式电极驱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8246.2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9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徐苏芮;张曦昊;王振;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293 | 分类号: | A61B5/293;A61B5/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朱伟军;耿慧敏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推进 电极 驱动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可推进式电极驱动器,包括支撑部分、螺丝驱动和底部支架;支撑部分包括支撑臂和粘连臂,支撑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臂对立设置,粘连臂位于两个支撑臂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的后侧连接;所述螺丝驱动位于两个支撑臂的上侧,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连接;所述底部支架位于两个支撑臂的下侧,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连接;所述螺丝驱动位于两个支撑臂的上侧,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连接;所述螺丝驱动上设有铁柱孔、硅管孔、螺丝孔,所述底部支架与螺丝驱动结构相同。本发明提出一种一体化可推进式电极驱动器,简化电极支架制作所需零件及制作方法,使立体定位埋置电极更加精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神经电生理实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一体化可推进式电极驱动器。
背景技术
在清醒动物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大脑各相关脑区神经元的活动规律,以及相关脑区间神经元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近年来神经科学前沿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多通道载体记录技术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检测方法,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作为神经生理的主要技术手段,电极的制作对硬件要求高,操作步骤较复杂,包括四电极制作,电机驱动器制作,电极帽的装配,电极镀金等步骤。其中电极驱动的制作影响着电极植入脑区的精确度。传统电极制作通过组装PCB板、螺丝和方形铜柱等作为电极驱动装置,在制作过程中先后将铜柱和螺丝依次穿入PCB板上相应的孔,调整位置后,在铜柱和PCB板各个接触点涂上环氧树脂,并用热风枪加热涂有环氧树脂的位置,以促进环氧树脂硬化。由于要使电极精确植入到小鼠脑区,因此要求组装的各PCB板相对平行。并且最上面的板子要紧紧的抵住螺丝的头部,以免电极丝上下晃动。但是零散的板子组装起来的支架板子之间常常不平行,使得螺丝和电极丝因孔的位置对不齐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使用热风枪加热胶水过程中的风力也可能会把板子吹歪,而且可能会将环氧树脂吹到螺丝上面的,导致螺丝粘在PCB板子上,无法步进。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精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一体化可推进式电极驱动器,简化电极支架制作所需零件及制作方法,使立体定位埋置电极更加精准。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可推进式电极驱动器,其特殊之处在于:
包括支撑部分、螺丝驱动和底部支架;
支撑部分包括支撑臂和粘连臂,支撑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臂对立设置,粘连臂位于两个支撑臂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的后侧连接;所述螺丝驱动位于两个支撑臂的上侧,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连接;
所述底部支架位于两个支撑臂的下侧,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连接;
所述螺丝驱动位于两个支撑臂的上侧,并分别与两个支撑臂连接;
所述螺丝驱动上设有铁柱孔、硅管孔、螺丝孔,所述底部支架与螺丝驱动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和粘连臂均为板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硅管孔的直径为0.7mm。
优选的,所述螺丝孔的直径为1.4mm。
优选的,所述铁柱孔的直径为0.6mm。
优选的,所述硅管孔和螺丝孔的圆心距离为1.7mm。
优选的,所述螺丝孔的圆心到支撑臂和粘连臂的距离均为1.25mm。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分、螺丝驱动和底部支架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分、螺丝驱动和底部支架的材质为光敏树脂。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分、螺丝驱动和底部支架采用3D打印而成。
本发明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82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