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酸盐岩降滤暂堵转向深度酸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3152.6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3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牟春国;李宪文;张燕明;古永红;邝聃;祖凯;叶亮;王亚娟;赵倩云;何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姬晓莹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酸盐 岩降滤暂堵 转向 深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岩降滤暂堵转向深度酸压方法,包括:S1采用滑溜水携带粉陶支撑剂、纤维进行加砂压裂施工;S2加砂压裂施工结束后,采用交替注酸工序进行酸压施工;S3酸压施工结束后,注入滑溜水压裂液进行顶替作业,之后,注入耐酸暂堵剂进行酸蚀裂缝暂堵;S4依次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2、步骤S3的操作0~3次,直至暂堵后施工压力升高5~8MPa;S5采用交替注酸工序再次进行酸压施工;S6注入滑溜水压裂液进行顶替作业,酸压施工结束。本发明采用滑溜水携砂压裂并封堵天然裂缝,降低酸液滤失,提高酸液作用距离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采用稠化酸、转向酸多级交替注入,降低酸液反应速率,提高酸蚀裂缝长度和酸压改造体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酸盐岩降滤暂堵转向深度酸压方法。
背景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天然裂缝和溶洞发育,且非均质性严重,缝洞系统是油气储集和渗流的主要场所;由于储层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基质渗透率低等特点,油气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理论和实践证明,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增产的主要工艺措施。通过酸化压裂改造,酸液以不均匀的方式溶蚀,在裂缝闭合时仍能保持一定长度及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沟通、连接油气渗流通道和储油空间,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保证油井正常投产和高产稳产。
碳酸盐储层一般埋藏较深,温度与闭合压力较高,因此,对于碳酸盐油气藏进行酸压改造面临诸多难点:(1)储层裂缝比较发育,酸液滤失较大;(2)储层埋藏深,温度可达120℃~140℃,导致酸岩反应速度很快,影响裂缝酸蚀距离的延长,难以有效实现深穿透,给有效沟通井筒远处的有利储集体或溶洞带来困难;(3)由于酸液滤失较大,酸蚀作用不充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较低。
如申请号201510388885.1的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采用滑溜水对储层进行预处理工序;步骤b:依次注入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c:依次注入中/高黏度酸液、低黏度酸液和滑溜水的工序;步骤d:顶替阶段,注入顶替液。该技术依靠酸液粘度交替变化和滑溜水共同作用提高酸蚀距离和裂缝复杂程度,未使用暂堵转向材料,改造程度有一定限制。
申请号201910385857.2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储层缝网体积酸压方法,其按照下述方法进行:向碳酸盐油气田井内注入低粘乳滑溜水酸液,实现降低近井地带低粘乳滑溜水酸液运移阻力;向碳酸盐油气田井内注入低粘乳滑溜水酸液,对射孔段附近的优势裂缝通道进行缝网体积酸压改造;向碳酸盐油气田井内泵入植物胶液体,完成低粘乳滑溜水酸液的转向过程;继续向碳酸盐油气田井内泵入低粘乳滑溜水酸液,完成缝网体积酸压改造过程;向碳酸盐油气田井内注入顶替液,测试油气产量。该技术依靠低粘乳滑溜水酸液和植物胶液体交替注入实现碳酸盐岩储层造缝和酸压改造,提高酸蚀距离和裂缝复杂程度,未使用暂堵转向材料,改造程度有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常规酸压技术酸液滤失大、酸蚀裂缝距离短、裂缝导流能力低的不足,提供一种碳酸盐岩降滤暂堵转向深度酸压方法。
本发明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碳酸盐岩降滤暂堵转向深度酸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滑溜水携带粉陶支撑剂、纤维进行加砂压裂施工;
S2,加砂压裂施工结束后,采用交替注酸工序进行酸压施工;
S3,酸压施工结束后,注入滑溜水压裂液进行顶替作业,之后,注入耐酸暂堵剂进行酸蚀裂缝暂堵,若暂堵后施工压力升高低于5MPa,则进入步骤S4;若暂堵后施工压力升高5~8MPa,则直接进入步骤S5;
S4,多次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2、步骤S3的操作,具体可为:(第一级酸压施工+第一级滑溜水压裂液顶替作业、第一次暂堵施工)+(第二级酸压施工+第二级滑溜水压裂液顶替作业、第二次暂堵施工)+……(第N级酸压施工+第N级滑溜水压裂液顶替作业、第N次暂堵施工),N取2、3……,直至暂堵后施工压力升高5~8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31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