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共挤超高热封强度BOPP薄膜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8199.3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47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炽;王武刚;李春阳;王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维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30;B32B27/18;B32B27/08;B32B27/06;B32B33/00;C08L23/14;C08L47/00;C08L23/08;C08L57/02;B29C48/08;B29C48/21;B29C48/49;B65D6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238299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共挤超 高热 强度 bopp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薄膜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层共挤超高热封强度BOPP薄膜及制备方法。该薄膜依次包括上表层、上热封层、芯层、下热封层和下表层;以所述上热封层或下热封层的总重量计,所述上热封层的原料和下热封层的原料各自独立的包括:聚丁二烯10‑35%、EVA 1‑15%、氢化C9树脂5‑25%、共聚聚丙烯35‑70%、抗氧剂0.1‑1.0%。本发明通过在热封层将聚丁二烯、EVA、氢化C9树脂、共聚聚丙烯和抗氧剂按比例复配,在保证加工性能和外观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所述BOPP薄膜的热封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制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层共挤超高热封强度BOPP薄膜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薄膜)是由聚丙烯树脂颗粒经共挤形成片材后,再经纵、横两个方向的拉伸而制得的薄膜产品,由于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物理稳定性等特点,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制品的包装薄膜。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表面为非极性,主要缺点包括热封性较差,即目前普通的BOPP薄膜包装袋的热封强度<2.5N/15mm、当热封温度过高时容易导致热封层的损害,造成包装袋的保护性能降低,内容物的保质期大大缩短,使内容物达不到相应的保质期。
目前针对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热封性较差的问题,通常需要进行表面处理或和聚乙烯薄膜复合制备为多层复合膜。然而,制备复合膜法通常设备投资较大,生产成本较高,且要使用含有挥发性溶剂的粘合剂,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由于不是单一材质,不可回收循环使用。
因此,目前亟待提出一种新的超高热封强度BOPP薄膜及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层共挤超高热封强度BOPP薄膜及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在上热封层和下热封层将聚丁二烯、EVA、氢化C9树脂、共聚聚丙烯和抗氧剂按比例复配,大大提高了所述BOPP薄膜的热封强度,且保留了传统BOPP热封膜的易加工特性和优异的外观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共挤超高热封强度BOPP薄膜,该薄膜依次包括上表层、上热封层、芯层、下热封层和下表层;
以所述上热封层或下热封层的总重量计,所述上热封层的原料和下热封层的原料各自独立的包括:聚丁二烯10-35%、EVA 1-15%、氢化C9树脂5-25%、共聚聚丙烯35-70%、抗氧剂0.1-1.0%。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以所述上热封层或下热封层的总重量计,所述上热封层的原料和下热封层的原料各自独立的包括:聚丁二烯20-30%、EVA 5-10%、氢化C9树脂10-20%、共聚聚丙烯40-65%、抗氧剂0.2-0.5%。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以所述EVA的总重量计,所述EVA中的VA含量为5-15%。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各自独立的为0.3-0.4μm。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上热封层和下热封层的厚度各自独立的为3-5μm。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芯层的厚度为10-30μm。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以所述上表层或下表层的总重量计,所述上表层的原料和下表层的原料各自独立的包括:三元共聚聚丙烯料95-98%和防粘连剂2-5%。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防粘连剂为玻璃微珠或有机抗粘连剂,所述防粘连剂的粒径为2-4μm。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以所述芯层的总重量计,所述芯层的原料包括:均聚聚丙烯96-99%和抗静电母料1-4%。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均聚聚丙烯的分子量一般为20~45万;所述均聚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2.0g/10min~4.0g/10min(230℃,2.16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维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维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81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