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反馈与前馈的电流检测型电流浪涌抑制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516416.5 | 申请日: | 2021-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36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白雷;刘晓庆;张志伟;余俊宏;张斐;刘延力;黄付刚;张莉;王凤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2H9/02 | 分类号: | H02H9/02;H02H9/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世权 |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反馈 电流 检测 浪涌 抑制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反馈与前馈的电流检测型电流浪涌抑制电路,所述电流浪涌抑制电路包括储能电容、前馈加速电路和电流检测型阻抗控制反馈电路。本发明通过限流阻抗与充电电容串联解耦负载电流,减小限流阻抗电路热耗;通过电流检测实现负反馈调节,限制浪涌电流;引入前馈支路,不仅能抑制上电瞬中开关管的异常驱动电压,提升电路可靠性,还能抑制启动后电压二次跳变时产生的浪涌电流;线性MOS管与开关MOS管的联合使用可减小启动完成时的冲击电流,该电路仅使用分立模拟器件即可实现,电路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流浪涌抑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反馈与前馈的电流检测型电流浪涌抑制电路。
背景技术
电容作为电路中的储能元件,可减小负载变化对电源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但是电容在上电时,电源直接对电容充电,由于电容阻抗由小变大,会导致电源出现大的浪涌电流,例如与电源直接并联的电容,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容等场合。大的浪涌电流会导致电源控制开关出现电流冲击,降低上电开关的可靠性和寿命,固态开关中的大浪涌电流可能导致芯片过流过热损坏,电磁继电器开关则会导致其触点损伤。
电容上电瞬间的电容充电等效电路图如图1所示,上电瞬间电容等效阻抗很小,而且充电回路中的mΩ级等效电阻和nH级等效电感等效阻抗也很小,因此会导致电容充电电流很大;为减小电容上电浪涌电流,需提高电容充电回路上的阻抗,从而限制充电电流。为提高充电回路阻抗,可以按图2所示的输入阻抗提升方法,在输入回路中串联限流电阻,或者按图3所示的电容支路阻抗提升方法,在电容支路上串联限流电阻,从而提升充电回路阻抗,减小浪涌电流。图2和图3方案相比,图3方案限流电阻上的电流无需叠加负载电流,限流电阻功耗小。
串联的限流电阻在电容充满后会产生大量热量,降低电源效率,同时为满足限流电阻安全,则电阻需要采用大封装电阻以保证电阻正常工作。为提升效率,电容充满后需要将限流电阻减小,从而减小限流电阻热耗。为实现上述基本设计要求,使用负热敏电阻是一种常用方法,但是该方法在重复启动时,热敏电阻温度高时,限流电阻阻值小,浪涌电流抑制效果差。为减小限流电阻阻值,也可使用开关短路限流电阻的方法,充电过程中开关断开,限流电阻限流,充电完成后开关闭合,短接限流电阻,减小回路电阻,但是开关闭合时,限流电阻上的压降突变,会导致浪涌电流产生,且限流电阻功耗与充放电时间反相关,充放电时间短时电阻功耗大。此外限流电阻还可以利用MOS管的线性区实现,充电开始时MOS管的电阻缓变变小,从而限制浪涌电流,但是该方法需实现驱动电压变化曲线与功率回路充放电时序匹配,否则会导致MOS管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了基于反馈与前馈的电流检测型电流浪涌抑制电路,通过限流阻抗与充电电容串联解耦负载电流,减小限流阻抗电路热耗;通过电流检测实现负反馈调节,限制浪涌电流;引入前馈支路,不仅能抑制上电瞬间开关管的异常驱动电压,提升电路可靠性,还能抑制启动后电压二次跳变时产生的浪涌电流;线性MOS管与开关MOS管的联合使用可减小启动完成时的冲击电流;该电路仅使用分立模拟器件即可实现,电路简单。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反馈与前馈的电流检测型电流浪涌抑制电路,所述电流浪涌抑制电路包括储能电容、前馈加速电路和电流检测型阻抗控制反馈电路;
所述前馈加速电路包括电容C1、二极管D1和电阻R1,电容C1第一端与储能电容的正极连接,电容C1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阻R1第一端,电阻R1第二端连接电流检测型阻抗控制反馈电路的电容C4,二极管D1的阳极和R10的第一端连接;
电容C4与电阻R9并联,电阻R9第一端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9第二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8第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8第二端与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瞬态抑制器D3阳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64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