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和电子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3809.0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3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向东;张业欣;袁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思普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3/10 | 分类号: | C07D403/10;C07D403/14;C07D487/04;C07D491/048;C07D495/04;C07D417/10;C07D409/12;C07D405/12;C09K11/06;H01L51/54;H01L51/50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车冬梅 |
地址: | 21512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氮杂芴酮 衍生物 电子器件 | ||
本发明涉及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和电子器件。本发明的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通过引入1,3‑二氮杂芴酮结构,得到的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的热稳定性优异,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另外,本发明的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可以作为发光层、空穴阻挡层或电子传输层的构成材料,能够降低驱动电压,提高效率、亮度和寿命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涉及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和包含该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的电子器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适用于电子器件特别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池的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以及使用了该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的电子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ED)是利用如下原理的自发性发光器件:当施加电场时,荧光物质通过正极注入的空穴和负极注入的电子的重新结合而发光。这种自发光器件,具有电压低、亮度高、视角宽、响应快、温度适应性好等特性,并且超薄,能制作在柔性面板上等优点,全固化、组成和工艺简单等一系列的优点,与液晶显示器相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需要背光源。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照明等领域。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一般包括阳极、金属阴极和它们之间夹着的有机层。有机层主要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另外,发光层大多采用主客体结构。即,将发光材料以一定浓度掺杂在主体材料中,以避免浓度淬灭和三线态-三线态湮灭,提高发光效率。因此,一般要求主体材料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并且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目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已经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开展,大量性能优良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陆续被开发出来。总体来看,未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方向是发展高效率、长寿命、低成本的白光器件和全彩色显示器件,但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仍面临许多关键问题。市场上现有较多使用的电子传输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一般小于85℃,器件运行时,产生的焦耳热会导致分子结构或晶态改变,使面板效率较低和热稳定性较差,这种分子结构对称化很规则,长时间后很容易结晶。一旦电子传输材料结晶,分子间的电荷跃迁机制跟正常运作的非晶态薄膜机制就会产生差异,导致电子传输的性能降低,使得整个器件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失衡,激子形成效率大大降低,并且激子形成会集中在电子传输层与发光层的界面处,导致器件效率和寿命严重下降。因此,设计与寻找一种稳定高效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新型材料以克服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研究工作中的重点与今后的研发趋势。
发明内容
目前在OLED器件中使用常用的主体材料有1,3,5-三(1-苯基-1H-苯并咪唑-2-基)苯(TPBi)等。虽然在器件中拥有的不错的器件效率,但是器件的玻璃化温度较低,且驱动电压偏高,进一步限制了它的产业化应用。
一种1,3-二氮杂芴酮衍生物,由下述通式(I)表示:
其中,X为单键,CR2,O,S或不成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思普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维思普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38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