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苯并环庚(烯)酮类衍生物及其在OLED器件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3741.6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32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游劲松;马蔚欣;宾正杨;兰静波;高戈;杨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86 | 分类号: | C07D209/86;C07D219/02;C09K11/06;H10K85/60;H10K50/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酮类 衍生物 及其 oled 器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二苯并环庚(烯)酮为核心的新型主体分子结构以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的应用。所述的二苯并环庚(烯)酮类主体分子结构如式(1)、式(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个二苯并环庚(烯)酮类有机电致发光主体材料分子的制备方法以及其作为主体材料制作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LEDs)领域,尤其涉及一类以二苯并 环庚(烯)酮为核心的新型主体材料结构以及该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称为有机 电激发光显示、有机半导体,具有低能耗、广视角、色彩绚丽、可柔性化等特 点,其作为显示以及照明领域的新型技术一直备受学界和产业界关注。上世纪 50年代,A.Bernanose等展示了历史上第一次电致发光现象,但并未受到应有的 关注。直到1987年,邓青云等人制备了第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自此在世界 范围内掀起了OLED研究的技术热潮。磷光有机发光器件(PhOLED)是有机 发光二极管(OLED)的一种,其中的磷光发光分子能同时捕获单重态和三重 态激子,使得其外量子效率和发光效率是传统荧光OLED材料的4倍,极大地 提升了器件的效率。通常,PhOLED依赖主客体掺杂发光层的器件构型实现效 率的提升。在PhOLED器件的发光层中,一般的磷光客体分子含量较低,占主 导优势的主体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并决定了发光层的物性,并直接影响发 光器件的性能。
优秀的PhOLED器件除了需具有较好的载流子运输性能,并可以形成无 针孔薄膜以外,其主体材料需具备以下性质:1、主体材料的HOMO/LUMO能 级能使掺杂材料的HOMO/LUMO能级实现有效内嵌。2、主体材料的发射光谱 与掺杂材料的吸收光谱能实现有效重叠,利于能量传递。3、主体材料需具有较 高的三线态能级,以阻止三线态能量由掺杂材料向主体材料的逆向转移。4、主 体材料中正负载流子运输应达到一定平衡从而将激子复合区域限制在器件发光 层中。5、主体材料的HOMO/LUMO能级与相邻的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能 级相匹配以减小注入势垒从而降低器件启动电压。因此,发展能适应以上要求 的新型主体材料面临着巨大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以二苯并环庚(烯)酮为核心的新型主体材 料。
本发明所述的以二苯并环庚(烯)酮为核心的新型主体材料具有式 (1)、式(2)所示结构:
式(1)和式(2)中,Ar1和Ar2分别相同或者相异,m表示为Ar1的数 量,n表示为Ar2的数量,m和n分别独立的选取0、1、2、3或者4。
式(1)和式(2)中,所述取代基R1分别相同或者相异,且彼此独立 地选取为氢,重氢,C3-10环酮,C1-10烷基,C1-10烯基,C1-10炔基,被氢、重氢、 卤素、烷基、烷氧基、苄基、酯基、酰胺基、羰基、醛基、烷基氨基、羰基、 硝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0的芳基、杂芳基或芳氨基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37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调度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船用罐内LNG液体的外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