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3175.0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1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保献;郝吉明;孙峰;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16/28 | 分类号: | G06F16/28;G06F16/29;G06F17/16;G06N20/00;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恩赫律师事务所 11469 | 代理人: | 刘守宪;李善学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气 污染源 图谱 构建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属于大气监测领域。本发明结合多个来源的污染源数据进行数据库间的相互验证和补充,依据各污染源数据中的污染源位置、空间聚集程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进行相互映证,建立污染源的可信度评估体系;根据污染物浓度反演结果,保留可信度高的污染源,滤除可信度低的污染源;将保留的污染源分为若干类,将待构建区域按照一定的大小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得到每个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在每个网格内,根据各类污染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大小渲染该网格的颜色,得到大气污染源图谱。本发明建立了一套数据融合的精细化大气污染源图谱,为大气污染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提供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监测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 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 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其成因有自 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灾害、岩石风化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 料、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 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 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 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 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 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 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大气污染对农业 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 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 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大气污染物 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 光辐射量。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 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
因此大气污染监测刻不容缓,为实现大气污染的精确监测,需要构建 精细的大气污染源图谱,但是现有技术不能实现。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 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建立了一套数据融合的精细化大气污染源图 谱,为大气污染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提供基础。
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获取待构建区域的多个来源的污染源数据;
S2:依据各污染源数据中的污染源位置、空间聚集程度和大气污染物 排放量进行相互映证,建立污染源的可信度评估体系;
S3:在所述可信度评估体系下,根据待构建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反演结 果,保留可信度高的污染源,滤除可信度低的污染源;
S4:将保留的污染源分为若干类,将所述待构建区域按照一定的大小 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得到每个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
S5:在每个网格内,根据各类污染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大小渲染该 网格的颜色,得到大气污染源图谱。
进一步的,所述S5包括:
S51:将所有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组成矩阵X,将所有网格的污 染物浓度组成矩阵Y;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未经清华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3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泄洪洞进口边坡防滑坡的施工方法
- 下一篇:开闭控制装置以及开闭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