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3175.0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1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保献;郝吉明;孙峰;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16/28 | 分类号: | G06F16/28;G06F16/29;G06F17/16;G06N20/00;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恩赫律师事务所 11469 | 代理人: | 刘守宪;李善学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气 污染源 图谱 构建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电子设备 | ||
1.一种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获取待构建区域的多个来源的污染源数据;
S2:依据各污染源数据中的污染源位置、空间聚集程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相互映证,建立污染源的可信度评估体系;
S3:在所述可信度评估体系下,根据待构建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反演结果,保留可信度高的污染源,滤除可信度低的污染源;
S4:将保留的污染源分为若干类,将所述待构建区域按照一定的大小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得到每个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
S5:在每个网格内,根据各类污染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大小渲染该网格的颜色,得到大气污染源图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包括:
S51:将所有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组成矩阵X,将所有网格的污染物浓度组成矩阵Y;
其中,xnm为第n个网格的第m类污染源的信息,yn为第n个网格的污染物浓度,n=1,2,…,j,m=1,2,…,i,j为网格的编号总数,i为污染源的类别总数;
S52:以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通过全要素机器学习模型算法拟合得到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f(X),使得由f(X)求得的污染物浓度预测值与Y的误差最小;
S53:将矩阵X中的第m类污染源的信息置为0,将得到的矩阵X(-m)输入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f(X),得到污染物浓度缺省值
S54: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第m类污染源的权重αm;
S55:统计每个网格中各类污染源的情况,得到每个网格中各类污染源的规模组成的矩阵Q;
其中,qnm为第n个网格的第m类污染源的规模;
S56:根据每个网格中各类污染源的权重和规模计算每个网格内各类污染源的强度打分,根据所述强度打分渲染每个网格的颜色;
snm=αm·qnm
其中,snm为第n个网格的第m类污染源的强度打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来源的污染源数据包括排放清单数据、执法总队排污企业信息数据、POI数据和重点源监测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进一步为:
在所述可信度评估体系下,采用多模型交叉的综合量化分析策略,根据待构建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反演结果,综合考虑污染程度、污染源规模与数量,保留可信度高的污染源,滤除可信度低的污染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进一步为:
将保留的污染源分为裸地扬尘源、生活面源、交通源和工业源四类,将所述待构建区域按照500米×500米的大小进行网格划分,通过对网格的静稳浓度分析、污染排放分析相结合,得到每个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
6.一种大气污染源图谱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构建区域的多个来源的污染源数据;
可信度评估体系建立模块,用于依据各污染源数据中的污染源位置、空间聚集程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相互映证,建立污染源的可信度评估体系;
筛选模块,用于在所述可信度评估体系下,根据待构建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反演结果,保留可信度高的污染源,滤除可信度低的污染源;
分类模块,用于将保留的污染源分为若干类,将所述待构建区域按照一定的大小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得到每个网格的各类污染源的信息;
渲染模块,用于在每个网格内,根据各类污染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大小渲染该网格的颜色,得到大气污染源图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未经清华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317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泄洪洞进口边坡防滑坡的施工方法
- 下一篇:开闭控制装置以及开闭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