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轮胎用胎面橡胶材料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1579.6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5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牛;尹园;郇彦;郑雅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7/00 | 分类号: | C08L7/00;C08L9/00;C08L15/00;C08K13/02;C08K3/22;C08K5/09;C08K3/04;C08K3/06;B60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颖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 轮胎 用胎面 橡胶材料 应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航空轮胎用胎面橡胶材料及应用,该胎面胶主要由如下配方原料制得:100重量份的橡胶组分;0.5‑10重量份的端基改性聚丁二烯;35‑65重量份的补强炭黑;以及氧化锌、硬脂酸、防老剂、防焦剂、抗返原剂、促进剂和硫磺;所述橡胶组分为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或异戊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所述补强炭黑为细粒子补强炭黑,依ASTM D1765分类的吸碘值不低于100mg/g;所述端基改性聚丁二烯的改性基团为羟基或羧基。本发明基于补强炭黑粒子表面所含的少量羟基、羧基、环氧基等,通过炭黑与端基改性聚丁二烯之间的偶联反应,改善橡胶与炭黑的界面作用,控制胎面胶动态生热,利于在高性能航空轮胎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胎面橡胶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用于航空轮胎制造的胎面橡胶材料,即是一种航空轮胎用胎面橡胶材料及应用。
背景技术
航空轮胎被誉为轮胎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航空器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航空轮胎需要满足高速度、超高载荷、超高冲击三大极端工况下的使用要求。因此,与乘用车轮胎注重操控性、节能性、舒适性等诸多综合因素的平衡不同,航空轮胎对于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三大要素有着极端追求。胎面作为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唯一部位,会首当其冲地受到极端工况的考验,所以胎面胶性能的优劣会对航空轮胎使用性能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
为了保障航空器和航空轮胎的安全性,胎面胶在机械性能方面需要具备极其优异的耐磨、耐刺扎、耐切割性能。另外,由于航空轮胎承载高、下沉量大,胎面部位在使用过程中的形变很大,势必会造成胎面部位的快速生热和升温,而高的生热会与机械应力作用耦合在一起,加速胎面部位的机械破坏。因此,在提高配方胶料机械性能的同时,抑制或降低动态生热,这对于高性能胎面胶和高端航空轮胎的开发大有裨益。
其中,炭黑作为橡胶配方中最重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对于橡胶的补强和机械性能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在极端工况下使用,对机械性能有着极端追求的航空轮胎胎面部位而言,在进行配方开发设计时,通常会选择小粒径、高结构度的高耐磨甚至超耐磨炭黑,作为补强填料。这种设计思路能够极大提高航空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耐磨损、耐刺扎性能,提高航空轮胎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使役寿命。但是随着炭黑粒径的降低、结构度的提高,胶料的生热会显著增加,这对于航空轮胎整体性能的提升会产生负面作用。降低小粒径、高结构度炭黑的用量显然能够降低生热,但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会牺牲胎面的机械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开发一种能够用于航空轮胎制造的胎面橡胶材料,所述的航空轮胎用胎面橡胶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同时兼具低生热特性,利于在高性能航空轮胎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航空轮胎用胎面橡胶材料,其主要由如下配方原料制备得到:
100重量份的橡胶组分;
0.5-10重量份的端基改性聚丁二烯;
35-65重量份的补强炭黑;
以及氧化锌、硬脂酸、防老剂、防焦剂、抗返原剂、促进剂和硫磺;
所述橡胶组分为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或异戊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所述补强炭黑为细粒子补强炭黑,依ASTMD1765分类的吸碘值不低于100mg/g;所述端基改性聚丁二烯的改性基团为羟基或羧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橡胶组分为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或异戊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并用胶中二者总份数按100重量份计,顺丁橡胶为10~50重量份,优选为15~35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端基改性聚丁二烯的羟值高于0.4mmol/g或羧基值高于0.3mmol/g,所述端基改性聚丁二烯用量优选为1~5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补强炭黑的压缩吸油值不低于100cm3/100g,所述补强炭黑用量优选为40~55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15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