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99766.5 | 申请日: | 2021-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52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 发明(设计)人: | 邓荣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孙威 |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机舱 框架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A柱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机舱框架与壁障在碰撞工况中产生碰撞能量,该碰撞能量在机舱纵梁前段通过纵梁立柱和机舱上边梁总成分散至A柱总成,由机舱纵梁前段传递至机舱纵梁后段的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围加强中横梁和前围加强底横梁向A柱总成及车身的另一侧分散传递,以使机舱纵梁后段区域框架的稳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汽车机舱框架结构的汽车。实施本发明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优化碰撞传力结构,提升小偏置碰性能;结构精简,轻量化,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形式单一,大部分车型的前纵梁在小偏置碰工况中与壁障重叠过小,未能有效传递碰撞能量,存在因前围受力集中而对乘员舱侵入量过大等安全隐患。
此外,现有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还存在传力结构单一,未能对机舱纵梁进行有效支撑等情况。可见,当前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已无法满足当前日渐严苛的布置环境与碰撞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优化碰撞传力结构,提升小偏置碰性能;结构精简,轻量化,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其包括:机舱纵梁前段和与机舱纵梁前段连为一体的机舱纵梁后段,机舱纵梁前段紧固连接有纵梁立柱,机舱纵梁前段的相对两端设有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第一装配端与前防撞梁总成紧固相连;A柱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的一端与纵梁立柱紧固相连,机舱上边梁总成的另一端与A柱总成紧固相连;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其包括:前围加强中横梁和与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的前围加强底横梁,其中:第二装配端与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前围加强底横梁与机舱纵梁后段紧固相连,其中:碰撞能量在机舱纵梁前段通过纵梁立柱和机舱上边梁总成分散至A柱总成,由机舱纵梁前段传递至机舱纵梁后段的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围加强中横梁和前围加强底横梁向A柱总成及车身的另一侧分散传递,以使机舱纵梁后段区域框架的稳定。
其中,第一装配端的一侧设有前副车架装配位,前副车架通过前副车架装配位紧固在机舱纵梁前段,其中: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副车架和纵梁立柱对机舱纵梁总成进行拉拽,使碰撞能量传递到机舱纵梁总成上。
其中,纵梁立柱与机舱上边梁相连的一端朝机舱框架的外后侧方向平顺过渡。
其中,机舱上边梁自与纵梁立柱相连一端向与A柱总成相连另一端截面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以使分散至A柱总成的碰撞能够分别向A柱总成的上部和下部传递。
其中,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吸能盒及用以带动机舱纵梁前段碰撞吸能的碰撞块;吸能盒和碰撞块分别紧固在前防撞梁本体的端部,吸能盒与第一装配端紧固相连,碰撞块装设在吸能盒的外侧。
其中,机舱纵梁前段自其中部向第一装配端截面方向的尺寸渐变增大,用以使机舱纵梁前段在撞击时受力参与变形吸能和传递能量。
其中,机舱纵梁后段沿截面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用以分散纵梁的碰撞稳定性;机舱纵梁后段上隆起用以提升抗弯性能的加强筋。
其中,机舱纵梁后段伸至前围加强底横梁中,由前围加强底横梁进行包覆。
其中,前围加强中横梁和前围加强底横梁的纵截面分别呈三角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机舱框架结构的汽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97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