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继电器高压端粘连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52017.7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2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方灵珊;杨辉前;欧梅;邓承浩;牟丽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B60L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地址: | 401133 重庆市江***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高压 粘连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继电器高压端粘连处理方法,步骤包括:继电器未闭合时,检测电池系统高压回路中是否发生粘连故障;若检测到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之间发生粘连故障,则对车辆进行上电和下电多次操作后,若故障仍未恢复正常,则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按预设频次分别控制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低压供电回路的通断,若仍未恢复正常,提示故障信息。若检测直流正继电器与直流负继电器之间发生粘连故障,则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按预设频次分别控制直流正继电器和直流负继电器低压供电回路的通断,若故障未恢复正常,提示故障信息。该方法能够极大地降低因异常导致继电器高压端轻微粘连带来的高压输出口带电的概率,以及因微粘连导致整车无法使用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高压端粘连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使用量的增长,市场上暴露出了更多的新能源车出现的问题,其中继电器高压端粘连的情况就普遍存在,包括电池主回路继电器、直流充电回路继电器等。若因故障导致高压回路继电器均出现微粘连,而高压回路保险又没有熔断的情况下,会导致高压回路输出端带高压电,且据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又有逐步取消高压回路维护开关的方案,部分车型已实施取消方案,这种情况下继电器粘连的话,对维修人员甚至用车人员就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出现继电器粘连故障,一般也无法启动整车,只能进行拖车维修,给用户用车造成一定影响。如图1所示的电池系统高压回路,电池系统高压回路中出现异常,如预充电不充分、高压回路电流瞬间过载等不能使保险熔断的异常情况,导致继电器高压端发生粘连的情况,若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同时出现粘连,那AB两点电压即为电池电压,在人员维修时,存在一定风险;若在上述情况下,直流正继电器和直流负继电器同时出现粘连,就导致了CD两点电压为电池电压,直流口裸露在外,风险更高;且出现以上情况车端一般也会禁止车辆使用,车辆即不能行驶,高压接口又存在高压电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高压端粘连处理方法,能极大地降低因异常导致继电器高压端轻微粘连带来的高压输出口、直流输出口带电的概率,还能降低人员触电的风险,保障维修人员及用车人员的安全,同时还能降低因微粘连导致整车无法使用的概率,减少车辆停滞路上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继电器高压端粘连处理方法,用于电池系统高压回路,该电池系统高压回路包括电池、预充模块、主正继电器、直流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直流负继电器和高压输出口,所述直流正继电器、主正继电器、电池、主负继电器、直流负继电器和高压输出口顺次首尾相连,所述预充模块与主正继电器并联,步骤包括:
(S1)读取故障码或电压值,判定电池系统高压回路中的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之间是否发生粘连故障,以及直流正继电器与直流负继电器之间是否发生粘连故障;
若检测到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之间发生粘连故障,则对车辆进行上电和下电多次操作后,转至执行步骤(S2);
若检测直流正继电器与直流负继电器之间发生粘连故障,则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按预设频次分别控制直流正继电器和直流负继电器低压供电回路的通断,转至执行步骤(S3);
若未检测到粘连故障,流程结束。
(S2)检测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之间的粘连故障是否恢复正常;若是,流程结束;否则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按预设频次分别控制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低压供电回路的通断,转至执行步骤(S3);
(S3)粘连故障是否恢复正常,若是,流程结束;否则,提示故障信息,流程结束。
进一步,所述判定电池系统高压回路中的主继电器与负继电器之间是否发生粘连故障,具体执行以下步骤:
判定电池系统高压回路中各继电器未闭合时,AB两点电压和CD两点电压是否异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20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