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云端一体化的灾害智能感知、传输、识别与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3198.0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7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强;王玉;景鑫;徐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20/17 | 分类号: | G06V20/17;G06V10/774;G06K9/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兴智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8 | 代理人: | 郭卫芹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云端 一体化 灾害 智能 感知 传输 识别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结构健康监测与防灾减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云端一体化的灾害智能感知、传输、识别与评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无人机搭载云台相机、图传云盒等组件并与地面工作站联机组成无人机平台;步骤二、操作步骤一中无人机平台中的地面工作站实现灾害信息采集并将图像/视频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步骤三、利用地面工作站实时下载步骤二所采集的灾害图像/视频数据;步骤四、对步骤三中下载的实时灾害数据进行灾害识别与评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结合无人机平台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灾害损伤评估,且具有效率高、安全性高、可区域化评估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健康监测与防灾减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云端一体化的灾害智能感知、传输、识别与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台风、海啸、火灾等突发型灾害以及干旱、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渐变型灾害。这些灾害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灾害发生后,快速、准确地实现灾害损失评估,对于灾后的应急响应和救援至关重要。当前的灾后损失评估一般是依靠人工排查,该手段耗时、费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受评定人员的主观判断影响,稳定性一般。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智能化、自动化的灾害信息获取及实时识别评估的一体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灾后损失评估工作中,人工排查效率低、安全性低等问题,而提出了一种云端一体化的灾害智能感知、传输、识别与评估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云端一体化的灾害智能感知、传输、识别与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无人机搭载云台相机、图传云盒等组件并与地面工作站联机组成无人机平台;
步骤二、操作步骤一中无人机平台中的地面工作站实现灾害信息采集并将图像/视频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
步骤三、利用地面工作站实时下载步骤二所采集的灾害图像/视频数据;
步骤四、对步骤三中下载的实时灾害数据进行灾害识别与评估。
在步骤一中,所述无人机平台搭载云台相机、图传云盒,除云台相机及图传云盒外,其他组件包括储存卡、物联卡;其中,云台相机用于图像/视频数据采集;储存卡用于数据存储;图传云盒以及物联卡用于实时数据传输。
在步骤二中,所述地面工作站显示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界面可实现无人机的起飞、降落、返航、飞行高度以及飞行过程中的航偏角、云台俯仰角、云台水平角以及航点飞行或航向飞行等飞行模式的设置,可满足灾害多尺度采集以及适应灾害信息的多样化。
在步骤三中,采集的数据可通过地面工作站的数据下载界面快速下载,从而实现异地远程实时信息处理。
在步骤四中,采用训练完毕的深度学习模型对采集得到的灾害图像/视频进行识别与评估,得到最终灾害评估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结合无人机平台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灾害损伤评估,且具有效率高、安全性高、可区域化评估等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本发明,通过结合说明书附图与示意性实施例,进一步介绍本公开,附图与实施例是用来解释说明,并不构成对公开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步骤一所述的一个实施例的无人机、图传云盒及其他各组件;
图3为本发明步骤二所述的一个实施例的地面工作站无人机飞行控制界面;
图4为本发明步骤二所述的一个实施例的灾区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31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