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丁基橡胶生产中溶剂氯甲烷气体的干燥再生工艺及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13007.2 | 申请日: | 2021-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28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 发明(设计)人: | 彭照亮;叶媛园;朱德权;张学琪;邱正茂;王文昶;惠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28 | 分类号: | B01D53/28;B01D53/26;B01D53/18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侯兰玉 |
| 地址: | 314201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基橡胶 生产 溶剂 甲烷 气体 干燥 再生 工艺 设备 | ||
1.一种丁基橡胶生产中溶剂氯甲烷气体的干燥再生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依次管路连接的吸收塔(1)、加热器(6-1)、第二加热器(6-2)和旋转填料床(3),
旋转填料床设置离子液体出口管路,该管路与加热器的热交换降温管路连通,并经冷却器(6-3)后连接至吸收塔顶,使离子液体进行吸水干燥;旋转填料床设置第二出口管路,该管路依次与液体捕集器(7)、第二真空器(8)、第二换热器(9)、分液罐(10)相连,液体捕集器设有连接至旋转填料床进口的回流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基橡胶生产中溶剂氯甲烷气体的干燥再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吸收塔与加热器之间还依次设有换热器(4)和解析塔(2),解析塔的一端与真空装置(5)相连,以抽离回收原料气;解吸塔为闪蒸罐或填料塔。
3.一种丁基橡胶生产中溶剂氯甲烷气体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基橡胶生产中溶剂氯甲烷气体的干燥再生设备,
S1、湿原料气(11)进入吸收塔(1)与塔顶进入的离子液体进行逆流吸收操作,塔顶得到干原料气(12)进入后续的生产系统备用;
S2、吸收塔釜得到的富水的离子液体,经换热器(4)控制温度,稳定温度后进入解吸塔(2)进行解吸;解吸塔除去离子液体中的原料气,真空装置(5)保证解吸塔内真空度,将原料气从富水的离子液体解吸出来得到回收原料气进行回收利用;
S3、解吸塔釜得到的除去了原料气的富水的离子液体,进入加热器(6-1)与从旋转填料床回流的高温、贫水的离子液体进行热交换,回收热量,然后进入第二加热器(6-2),将离子液体的温度升高至目标控制温度;
S4、升温后的离子液体进入旋转填料床(3),与进入的高温的汽提剂(15)进行接触,利用第二真空装置(8)控制旋转填料床内真空度,将水从高温富水的离子液体中解吸出来,汽提剂和水蒸气首先进入液体捕集器(7),分离出的离子液体回流至旋转填料床(3),汽提剂和水蒸汽进入第二真空装置(8)升压后,经第二换热器(9)冷却随后在分液罐(10)内分液,罐底得到废水(17)去废水处理装置,罐顶得到回收汽提剂(14);
S5、在旋转填料床脱除水分的高温、贫水的离子液体,经加热器与解吸塔釜得到的离子液体热交换初步降温后,进入冷却器控制温度循环返回至吸收塔顶进行吸水干燥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氯甲烷的含水量为2000-3000ppm,温度为20-25℃,压力为绝压350-500kPa。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液体为三丁基甲基铵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TBMA-TFSI)、N,N-新戊二醇对(N-甲基咪唑)溴盐、1-乙烯基-3-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或1-丁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吸收塔顶干原料气的含水量5-500ppm,塔釜离子液体含水量控制在4000-8000pp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吸收塔温度为20-40℃,压力为绝压400-450kPa,塔顶干原料气中含水量为5-50ppm,塔釜离子液体含水量5000-6000ppm。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换热器出口温度在50-80℃,解吸塔出口温度为50-80℃,解吸塔压力控制在绝压5-90kPa,解吸塔釜富水的离子液体中氯甲烷含量5-50pp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旋转填料床压力控制在绝压5-80kPa,汽提剂温度高于旋转填料床内温度20-80℃,解吸后离子液体中的含水量500ppm以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第二加热器出口富水的离子液体温度为120-160℃,旋转填料床为逆流型,压力控制在绝压50k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300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