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07686.2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0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袁志明;张琦;张涛;宋志丹;丁舒忻;王荣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14 | 分类号: | B61L27/14;B61L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竹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06 | 代理人: | 陈龙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铁路 调度 控制 协同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调度指挥部分协同步骤和协同控制部分协同步骤,能够采用在线速度曲线计算的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有效降低列车延误的几率,提高运营线路的通过能力,保障运输指挥的运营秩序,减少实际运输中由于调度策略和列车速度控制相割裂而引发的晚点问题,优化运营计划和可用资源调度提升高铁行车指挥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运输调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高速铁路目前已进入大规模网络化运营时代,其路网规模、运营速度、行车密度、开行数量、场景工况、运输组织复杂性均为世界高铁之最。在巨大的客流压力和多变的运营场景下,当前高铁运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度,对保障高铁运输组织效率和运营服务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压力。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是铁路运输的核心,负责指挥和协同列车有序运行。
作为高速铁路系统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对列车的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与调度系统在功能和架构上相对独立,存在调度与控制管控分离的问题,且以经验为主的人工调度和相对独立的列车控制也难以有效满足行车扰动下快速恢复按图行车的实际运营需求,运输组织的效率和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安全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列车运行控制与动态调度予以结合,实现调度指挥与运行控制的互协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列车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度是高速铁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1391897A公开了一种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根据从调度指挥系统获取到行车计划中,当前勾计划的列车的起始位置和目标股道,在预设的站场邻接图中搜索得到候选进路,进而获取列车准备行车时的各候选进路的可用性,从列车准备行车时的各可用的候选进路中选择出目标候选进路,根据目标候选进路向信号联锁系统发送信号控制指令,以使信号联锁系统 按照信号控制指令进行信号控制,这样,调度指挥系统和信号联锁系统由协同控制系统关联了起来,从而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于人的依赖,信息交流在系统间进行,更为及时准确,同时实现了对于进路的自动选择和办理,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效率。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3415324A公开了一种高速列车动态调度和运行控制协同优化方法与系统,通过获取调度区段列车运行信息,建立列车动态调度模型,利用蚁群算法,求解列车动态调度的调度方案,得到调整后的实际运行图,并根据调整后的实际运行图、区间基本条件和列车基本参数生成可行的优化速度位置曲线。
上述的现有技术虽然提出了调度与控制管控协同的技术方案,但是只是侧重于行车计划和运行图的调度,并且其协同都是单向的、开环的,即利用调度来影响控制,并不涉及对列车速度曲线的计算,也未能形成调度和控制间闭环的相互协同,在降低列车延误的几率、提高运营线路的通过能力、保障运输指挥的运营秩序等方面的效果有限。
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能够采用在线速度曲线计算的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有效降低列车延误的几率,提高运营线路的通过能力,保障运输指挥的运营秩序,减少实际运输中由于调度策略和列车速度控制相割裂而引发的晚点问题,优化运营计划和可用资源调度提升高铁行车指挥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成为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和系统,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速铁路调度控制互协同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S1. 调度指挥部分协同步骤,具体包括:
S11.接收在途列车到达下一站的预期时间;
S12.在计划自动调整模型中设置刚性约束条件;
S13.计算并生成计划周期时间段内符合行车约束的近似最优列车计划;
S14.计算得出运营周期剩余时间范围内的列车调整计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锐驰国铁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76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